我的少年时代(下)

语录库 66 0

  我的少年时代(下)

  天门山/文

  第五节 战 胜 饥 饿

  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加上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对老百姓的直接影响就是饥饿和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公共食堂的饭不仅越来越稀了,而且里面的米越来越少,菜叶越来越多。食堂再也不按定量蒸钵饭了,而是用大锅煮菜稀饭。炊事员们把菜园里的白菜萝卜甚至油菜地里的油菜剁碎,在大锅里煮得稀稀的,然后加点大米稀饭进去搅匀。说是菜稀饭倒不如说是青菜汤,稀的能照进人影,只不过这种菜汤里面有星星点点的几颗白色的大米粒而已。开饭钟声敲响后,各家各户提一个砂锅或是小木桶到食堂排队,食堂管理人员根据各家的人口多少和不同年龄段的定量,计算出每家菜汤的重量,然后用杆秤分到各家。由于每家的容器不一样,所以先要称皮,然后再加进菜稀饭。为了公平起见,在称稀饭的时候,大家都屏着呼吸盯着看秤杆是否水平。为了防止面上稀锅底干,炊事员不停地在锅里搅动。菜汤提回家后,有的家里直接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喝个半饱,有的家里倒进锅里,加一把大米粉或是面粉再煮一下,没有米粉和面粉就加一点麦麸或细糠,总之让稀饭稍微稠一些以便耐饿一点。

  我们最好的早餐就是煮干萝卜片。人们把萝卜切成薄片晒半干后用木甑蒸熟后再晒干成为干萝卜片,干萝卜片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要吃的时候用水泡开然后煮熟。那时候每家都要晒很多干萝卜片,家里的晒席不够,就撒在堤坡河滩等向阳的地方晒。冬天的早上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给我们煮好干萝卜片,连汤带水一人一碗,说是吃了身上暖和上学不冷,但不到上第二节课时肚子就饿了,只好忍饥挨饿到放学,在放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找东西充饥。

  学校离家两公里左右,就是这点距离,由于肚子饿没有气力,我们总是走一会就坐在路边的田埂上歇一会,或是边走边找能吃的东西。春天,地里的蚕豆荚长出来后,只要里面的豆粒稍微饱满一点,我们就摘来充饥,往往路两边只要种了蚕豆的基本上不等成熟就都没有了。夏天我们在水塘里寻找鸡米粑、野菱角或是嫩藕条来吃。挖过红苕的地里尽管已经很干净了,但我们总可以找到漏网之鱼。冬天地里的萝卜拔过后,总有一些太小的和萝卜叶子枯了没被发现的萝卜埋在地里,这时候往往有意外的惊喜。只要发现有萝卜埋在地里,我们就用手指抠或是用树枝剥出来吃。一次,一个运气好的同学找到了三个萝卜,她吃了两个,另外一个揣在口袋里带到学校送给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这个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把萝卜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大口吃了起来,完全没有了女孩子的矜持和老师的尊严。

  有一种榆榔树的皮被人们发现含有淀粉,大家就用镰刀把它的皮削下来切碎,然后加水磨成浆,沉淀后有点像汤圆粉,吃的时候虽然有点粗糙,但当时觉得是很好的食品。这种树皮做的汤圆我们只吃过两次,因为树皮很快就被人们剥光了,不久树也枯死了。我们吃的最多的就是一种椭圆形的叶子边上长有细小的刺叫刺芥的野菜和一种紫红色的藤蔓叫饭儿藤的野草,这两种植物以前都是用来喂猪的。放学后,我和姐姐就提着篮子到田间地头寻找这两种植物,然后切碎后加到从食堂分来的菜汤里,使菜汤稠一些。只要一听到有人说什么东西可以吃,我们就马上去找来照别人说的方法做着吃。

  灾害面前,党中央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学校里年纪较大学习又不怎么好的学生被动员回家种地。为了减少商品粮的供应,中共中央先后两次发出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多次下发关于精减城镇人口和职工的通知,大批城镇职工回到乡下参加劳动,我们村里当时就有一个在县土产公司上班的干部和一个小学老师回到村里当上了农民。

  196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大胆试验的精神,一切能被人食用的东西都用来充饥。乡亲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碰到一起议论的最多的就是肚子饿的感受以及还能找到什么可以吃的东西。大队请厨师将萝卜做成十种不同的菜抬到各村游行,以起到瓜菜代主食的示范作用。

  红苕是除了粮食以外最好的主食了,当时五斤红苕抵一斤口粮。地里的粮食作物旱死后,大部分改种了红苕,因此生产队就分很多红苕作为秋冬的食物。为了准备冬季和度过春荒的食物,每家都在房间里和屋前的堤坡上挖几个像水缸一样的洞用来储存红苕。红苕吃多了会胀气,特别是老年人,吃多了胃痛腹胀十分难受。村里一个我们叫川伯的老人,由于每天吃红苕痛苦不已,但又没有其他东西可吃,有一天,当队长又在地里叫喊分红苕的时候,他上吊自杀了,大家都说他是被红苕吓死的。

  在“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开荒种地,扩大种植面积也是战胜饥荒的有力举措。那时候提出了一个“见缝插针”的口号,凡是能栽种农作物的地方比如河滩、堤坡、路边、沟边、房前屋后等都被开垦出来,根据季节不同种上适应生长的玉米、黄豆、高粱、红苕和各种蔬菜,以此补充食物的短缺。县城的工人俱乐部前面有一个用砖渣铺的大广场,是用来召开万人大会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被城里的居民们开垦出来,用挖出的砖渣圈出各种形状的地块,种上了粮食作物和蔬菜。

  由于上下齐心,措施得力,人们终于战胜饥荒,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村及其周边没有听说有饿死人的现象。但是人口出生率却大大降低了,那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我们湾(村)以前每年都要生几个奶娃(婴儿)的,这几年都没听到奶娃的哭声了。

  困难时期,不仅农产品因为灾害减产,出现饥荒,而且工业品也奇缺,商品供应十分紧张,很多日常用品都得凭票购买。记得那时候火柴每户每月两盒,肥皂每户每月一块。粮票很少,那种农村专用粮票是超额完成粮食上交任务后奖励的,只能在本县范围内购买副食品和在餐馆使用,不能在粮店购买大米和面粉。食油每人每月一两二钱五分,我们家五口人,一个月供应六两二钱五分油,而且是那种黑棉籽油。除了以上的票证外,还有就是每人每年十五尺的布票和按月供应的食盐票以及点灯用的煤油票。

  城市居民使用的票证就更多了,前几年在网上看到有人晒的所谓“极品票”,其中有板凳票、灯泡票、索线票、香烟票、卫生衫裤(秋衣秋裤)票、月经带票等。计量最小的有半两的豆腐票、0.5块的肥皂票、0.02市斤(2钱)的肉票、0.01市斤(1钱)的粮票以及1市寸的布票和五分五厘(0.055两)的食油票等等。这些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票证,在那个时代再正常不过了,正是有了这些票证,才使得有限的物资得到了计划供应和合理分配,让全国人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第六节 雪 上 加 霜

  正当人们艰难度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我们家头上。1961年冬季,好像是腊月中旬,总之离春节不远了,我们家失火了,房子和家具以及生活用品在火灾中全部化为灰烬。

  灾难大约发生在凌晨三四点左右,因为大火熄灭救火的人们散去的时候 天已经亮了,也就是说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正在沉睡中。最先发现起火的是我的母亲,因为她长期神经衰弱晚上总是睡不好有时甚至整夜睡不着。我们家只有一间卧室,中间没有隔断,卧室的上头是一家人白天吃饭和晚上母亲纺线我们做作业的地方,墙角堆放着一些杂物,有一扇门通向厨房。中间靠墙摆的一张床是父亲以及我和弟弟的,床面前是一些腌菜坛子和米坛子。床头有一张两屉桌,上面是妈妈和姐姐梳头用的东西以及一些瓶瓶罐罐,桌子对面摞着两口木箱子,下面一口装着家里人的衣物,上面则装着要做衣服的人家送来的一部分布料。紧挨着两屉桌的是母亲和姐姐睡的床,在房间最后面的拖檐房里。堂屋由于和叔父家公用,靠东边摆放着一架人推的石磨和叔父家的一些杂物,西边是一张用高凳子搁着的父亲做衣服的裁板以及缝纫机。堂屋后面也就是神龛背面的拖檐房里堆放着木材和引火柴,着火点就在这个地方,它与母亲睡的床只隔着一匹单砖墙。半夜,母亲听到呼呼的声音,她睁开眼睛,看到亮瓦(那时候房间没有窗户,人们就在房子上盖上和瓦的弧度差不多的长一尺左右的玻璃瓦叫亮瓦,以增强房间的光线)一片通红,心想怎么这么晚了还有飞机经过,过了一会她觉得不对劲,连忙坐起来,发现失火了,就赶快叫醒我们,再叫醒叔父一家,然后跑到屋子后面朝后头湾、杨家湖方向大叫“救火呀!救火呀!”父亲起来后,一边叫我和弟弟赶快跑出去,一边卷起被子扔到门外,然后再冲进去将那口装布料的箱子拖出来,住了几十年的老式砖木结构的房子燃烧极快,当他拖出缝纫机后转过身来大火已经封门了,再也无法进去了。母亲的呼救声在寂静的夜空中传得很远,当村里的人们从寒冬的睡梦里惊醒,挑着水桶拿着脸盆赶来的时候,火势已经很大,根本无法扑灭了,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吞噬着我们的家,我的眼泪哗哗流了下来。等到邻村人赶来,一致觉得灭火无望时,大家就将熊熊燃烧的房架拉倒,然后浇水使其熄灭,以挽救几根没有烧透的木头柱子。叔父家离起火点稍远一点,抢出来的衣物稍多一些,由于我们家两边都没有邻居,所以没有殃及他人。

  关于起火的原因,刚开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燃说:因为多年的干柴火把堂屋拖檐房堆得严严实实的,后门都无法打开也从没开过。那时候做饭的燃料统称柴火,柴火里一些硬柴如棉梗、树枝等用火柴点不着,这就需要先点燃引火柴,引火柴主要是麦草等易燃的柴草,引火柴要保持干燥,所以堆在堂屋后面的拖檐房里,需要时取出一些送到厨房,里面还堆放着一些木料和杂物,这些柴火长年累月堆积在那里加上干燥的冬季,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另外一种人为说:就是认为有人不小心从房后的小路上把烟头扔进屋里了。这种说法可能性比较小,一是拖檐房后面还有近两米宽的土台子,我们在上面还种过水仙花和鸡冠花,台坡边是几棵桑树,下台坡是一片小树林,树林里面一条小路经过一个小水塘通往邓家台,小路离起火点至少五米远加上又在台坡下面,还有后门常年不开,烟头是很难在无意中扔进房子里的。而最大的可能是事后经过仔细回忆得出的意外说:失火的那天傍晚生产队收工后,我们家从自留地里拔回来很多萝卜,晚饭后,父亲和姐姐将萝卜的叶子和根须削掉,然后储藏在拖檐房的柴草堆里,防止萝卜因天气寒冷冻坏。因为冬天天黑得早,存放萝卜时我端着煤油灯在旁边照亮,这种煤油灯没有灯罩,是用一个墨水瓶加上白铁皮敲的一个瓶盖,瓶盖中间焊着一根像铅笔那么粗的白铁管子,将棉纱穿进管子作为灯芯,点燃灯芯,煤油顺着棉纱燃烧就形成光亮,但灯头的棉纱燃烧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烧结的颗粒,这些颗粒有时会自己掉下来,虽然不是明火但温度很高,如果结的多了影响亮度就必须用剪刀剪掉,那天极有可能是煤油灯的灯芯烧结的颗粒掉落在地上,慢慢引燃了地上的柴草,几个小时后暗火形成明火最终酿成火灾。

  火灾过后,我们家一贫如洗。乡亲们帮忙在屋前的台坡下面的菜地里(菜地已在救火时被踩平了)搭了一个席棚,里面铺上稻草,作为一家人的暂时栖身之地。一些听到消息的亲戚甚至好多年没有走动的远房亲戚一大早就赶来看望,并对父母进行安慰,说些只要人没事就好和有人有世界之类的话。还有一些听到消息后急忙赶来的是那些把布料和棉花送到我们家里,准备做冬装和过年衣服的人,父亲把抢出来的布料还给人家,但那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布料和棉花及成品半成品都堆在裁板上和挂在房柱上而没能抢出来,父母只好给人家道歉,这些受到损失的人们只好默默离去。村里的一些人看过现场后陆续送来了一些旧衣服和旧鞋子,下午亲戚们也分别送来了红苕萝卜等食物以及旧被褥之类,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城里的一个堂姑妈用手帕包的一斤左右的大米,可能是那个时候最稀罕的东西了。几天后,生产队安排我们住进了拐湾的一家只有四口人而有三间房子的一户人家,这家人给我们腾出来一间卧室,一家五口就挤在这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我们在房子的上头砌上灶台做饭,中间放着缝纫机和村里人送的一张旧木床,里面的拖檐房摆着母亲买的一张旧床和村里人送的一个老式衣柜。往后几年里,每逢春节,母亲都要给送床和柜子的那两家送几个鸡蛋或是一包点心以表示感谢,直到后来归还了为止。定居后,乡亲们又送来了一些旧衣物和坛坛罐罐包括油瓶子煤油灯等生活用品。我们那时候虽然没有吃过百家饭,但穿过百家衣,用过百家的东西,要是没有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的帮助,我们的生活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同学和老师知道我们家遭灾后都十分同情,我穿着极不合身的旧衣服上学,没有一个同学取笑,有的同学还把家里的东西拿来给我吃,记得一个同学用纸包着几个藕圆子下课后悄悄把我叫到一边塞给我,还有一个同学把烤焦了的榨过油的豆饼(以前都是用来做肥料和猪饲料,困难时期成为难得的食品)放到我的荷包里。学校很快就要放寒假了,那时因为秋收时放过农忙假,所以寒假只有两周,放假时离春节很近了,我们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是一个叫许光清的女老师,她家住在城里,丈夫在新华书店工作,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女孩,她让我到她家里去过春节,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不同意,原因一是那时候城里人生活也很艰难,粮食定量很低,多一个人多一张嘴,二是我们家刚遭灾,过年到别人家里去会给人家带来不吉利。

  转眼间春节到了,除夕这天,村里一个我们叫菊伯的鳏夫是父亲小时候的朋友,他邀请父亲到他家去吃年饭,和他一起喝点酒。我们的晚饭则是在火灾后的废墟里扒出来的充满焦糊味的粮食煮的比较稠的稀饭,并且第一次没有在里面加菜叶和红苕。因为生产队秋收后再也没有分粮食了,这种带有焦糊味的粮食我们吃了很长一段时间。母亲煎了两条生产队干塘时分的鱼,炒了萝卜和白菜就成了我们的年饭。这年春节,我们没有放鞭炮、打灯笼,家里也没有任何年货。

  我们暂住的这户人家的两个孩子都有十多岁了,房主喜欢清静,而“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和弟弟经常你追我赶互相打闹,只要母亲不提醒,我们就忘记是住在别人家里而吵得人家心烦,有时别人会旁敲侧击提醒我们,母亲只好连忙道歉。为了尽快避免影响人家,母亲托小舅舅在旧货场买了一些做房架的木料,又锯了几棵长在堤坡上的家料树(原来的房子全是杉木的,自家的杂树叫家料树),在生资商店买了很多一元钱一根的木扁担,从中间锯开后作为瓦条,这种瓦条比正规瓦条要便宜得多。小姑父帮忙在他们大队的窑上买了一些次品砖瓦,加上烧糊的木料和破砖瓦,这样东拼西凑,于1962年的秋天在原来的屋基上盖了两间比较小的砖木结构的房子,这样我们在寄人篱下大半年后搬进了自己的新家。几年后,又加了一间成为三间房,再后来,又全部拆除,重新盖了一栋大一点的三间瓦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弟弟再次拆除,盖了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子。

  第七节 小 学 毕 业

  我们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叫王道,他在1957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刚平反摘帽不久。他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语文教得很好,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重视写作文。每当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用毛笔在大白纸上写的一些要点挂在黑板上,甚至写几段,要用哪些关键词语以及怎样突出重点等等都讲得很详细,使我们觉得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按他讲的思路写很容易就写好一篇作文了。记得有一次写秋收的作文,王老师把我们带到学校附近的田野里一边观察一边写作,先略写天空、公路的景色,再详写田野风光和地里劳动的人们,用些什么动词形容词,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等,他边走边讲,我们边看边记,回到教室,一篇有声有色的作文很快就写成了。我后来的作文成绩不错,与王老师教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直到初中写作文,我用了一些小学作文里的句子,老师还在下面划上红线,在旁边批上“写得好!”。

  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统一认识,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力争扭转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公共食堂解散了,自留地也增加了,我们放学后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外,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收牛粪,给自留地增加肥料。那时候一般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后回到家,我就把箢箕挂在锄头上然后扛在肩上,赶快到离村有点远的堤坡和草滩上,那里有一些老人在给生产队放牛。我们几个孩子一边玩一边等牛拉屎,只要一看见牛粪,我们就快速上去用锄头积到箢箕里,并且不时盯着牛尾巴,只要牛的尾巴一翘起来,我们就立即上前接住牛粪,这样每天晚饭前,我就可以收到满满的一箢箕牛粪扛回家,有时扛不动了,就把箢箕搁在锄头把的中间,把锄头把的一头搁在肩膀上,将锄头的弯钩在地上滑动,这样推着走就会轻松一些。牛粪收多了,自留地用不完,我们就把牛粪埋在树边上给树施肥。

  六年级下学期,王老师调走了,来了一位尹老师,尹老师脸上有几颗痘痘,调皮的学生背后叫他“尹麻子”。但尹老师比较温和,很少批评学生。要考初中了,学习开始紧张起来,晚饭后要带上第二天的早餐到学校上晚自 了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其他同学晚上都要住在学校里。我们把课桌往前挪一挪,教室后面腾出一小块空地,铺上稻草叫做通铺,就是男生的床了,被子则是一人出盖的,一人出垫的,衣服包上书本就是枕头,然后两人头对着脚睡觉。没有电灯,就用那种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我们六年级有两个班,每班三十多个学生,尽管条件很差,但同学们学习十分努力,大家都积极争取考上中学。

  要毕业了,一天尹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看他给我写的毕业鉴定,毕业鉴定把我写得十分优秀,并且比以往成绩单上的“操行评语”要长许多,最后一句是“有时出现自满情绪”,尹老师说,总得写上一条缺点,问我这样行不行,我红着脸低声说,行。后来我想,刚上初中时就被老师指定为班长,除了考试成绩外,应该与尹老师的毕业鉴定有很大关系。学校还把照相馆的师傅请来给大家照毕业相,用来贴在毕业证上,这是我第一次照相,因此小学毕业登记相成为我的第一张照片,不知什么原因,那时班级没有合影。

  我们要到离家五里多地的区中学参加全县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并且要前一天晚上去熟悉考场。晚饭后,母亲给了我五角钱,其中三角是第二天早餐和中餐的伙食费,两角是要上交的考务费。到小板中学后,找到老师和同学们,看完考场后,当晚大家就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因为我们村和我同龄同班的一个孩子的父亲在这个学校当老师,他父亲让我们两人睡在学校办公室过道的乒乓球台上,天亮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身上盖了一条床单。

  1  96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班长雷锋因公殉职,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初,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3月5日,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向雷锋学习的题词,此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因此,我们考试的作文题就是《学习雷锋的前前后后》。类似的作文大家写过,所以都觉得不难。考试结束后,与考场走廊里公布的答案大致对了一下,好像没有发现错误。

  至此,艰辛与希望并存、苦难与快乐交织的六年小学生活结束了,我告别了前进人民公社杨林小学,告别了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回家等待命运的安排。

  2017年9月 于台州绿城玫瑰园

  1楼 评论时间: 2017-10-29 09:53:53

  回复

  看过道铸同学写的文章,我有很多的感慨。

  我和道铸上世纪70年代初就认识了。在我的印象里,他很少弄文字的。尽管作为他朋友的我,一直以来都与文字未曾有过分离。但这一点从未影响过他。

  没曾想,这同学在退休以后,竟然接连写出了系列回忆文章,且一篇与一篇精彩。这些文章,词语并不华丽,但非常接地气,且有思想。我记起他在《我的少年时代》(上)中,回忆之间,有一段评论,是指有一些人,把三年灾害全说成是人祸,且把这又归于毛 的错。我当时也写了几句。我认为这段评论写得很好。好在思想,这思想是独立思考出来的。不是人云亦云的。

  这篇(下)里,他把失火的一节写得很生动。很感染人。而且也写出了火后人们的真情。可以说,他的文章是越写越好。

  文章不是无情物。好与不好不在于言词的华丽,而在于有思想。而这思想是自己的,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言词华丽也没有错,当然,像我与道铸这样的在性格上比较忠厚老实的,很难以用华丽的言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便写抒情散文,也不以华丽言词为要,仍是把思想放在第一位。作家首先是思想家。

  当然,这是我的一点感想,不代表任何别的人。

  如果展开,道铸的文章还是可以有很多的话可说的。不过,还是先说些感想好。

  2楼 评论时间: 2017-10-29 13:42:18

  回复

  记忆力超强,可以写自传了!

标签: 形容秋天的景色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