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岛、海子、韩东、伊沙

语录库 141 0

论北岛、海子、韩东、伊沙

  你已经如期归来

  ──读《北岛诗歌集》

  张祈

  《北岛诗歌集》是诗人北岛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做为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领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北岛在中国诗坛和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诗集出版消息公布后,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书店里,北岛的诗集被满怀期待的读者抢购一空。经过了十多年的隔膜,热爱北岛诗歌的人们都希望读到他的新诗作,也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中国当代伟大诗人的思想现状。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1978年前后,他和诗人芒克创办《今天》,成为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1989年4月,北岛离开祖国,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北岛曾着有多种诗集,作品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诗歌是诗人最完备的精神自传,也是感受和获知一位诗人真实的思想状况的唯一途径。《北岛诗歌集》中收入了北岛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时间跨度是30年,即从1972年到2001年。北岛是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他早期的诗歌中具有强烈的怀疑和叛逆精神,在他的诗歌中,人们见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热血激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正在努力摆脱黑暗,四处寻找光明的青年形像。面对中国七十年代“文革”前后纷乱荒诞的社会现实,他有时感觉到苦闷和迷惘,“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在他的成名代表作《回答》中,他写出了充满激愤唾弃和理想追寻的响亮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和另一位朦胧诗代表诗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两句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写真。直到今天,这四行诗还是在中国当代青年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新诗名句。

  而在另两首题献给遇罗克的诗作中,北岛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和尊严,他代替那被无名的死神掳走的年轻的生命,代替那真正的勇敢者和思想者说出了心中的话──“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结局或开始》”──从某种角度看,北岛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写给遇罗克的这两首诗也成为了诗人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

  就像诗人笔名在汉语中所代表的“北方的岛屿”,冷峻、深沉和清醒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而孤独,自由和拒绝也是他重要的写作母题。北岛的诗意象丰富准确,思想尖锐深刻,技巧复杂多变,在重视意境和谐的同时经常有令人叹服的警句出现。许多人喜欢从政治或者思想的角度来阅读北岛的诗,而忽视他做为诗人的审美的一面。事实上北岛的一些早期诗歌读起来非常好听,表现了诗人对汉语韵律的极度敏感,“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风孤零零的/海很遥远《和弦》”,“海底的石钟敲响,/敲响,掀起了波浪《八月的梦游者》”。而在一首题为《一束》的爱情诗中,绚丽缤纷的意象被清澈的音响和美妙的节奏组织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北岛是一个不停地询问者,他探讨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荒诞,在一面黎明的铜镜中,在峭壁的窗户上,怀着漫长的期待,他聆听着从孤寂的远方传来的隐约回声,寻找着海面上的呼救信号。《履历》、《触电》和《空间》三首短诗是十分耐心寻味的,它们表现了诗人强大的变形和透视能力,光头和倒挂的身体,一声惨叫和一个环形的山谷等深度意象具有强大的寓言性。由23首短诗组成的《白日梦》是诗集的最长的一首诗,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首诗,“我们终将迷失在大雾中/互相呼唤/在不同的地点/成为无用的路标”,而长诗中一再重复的“你没有如期归来”也标志着诗人流亡生活的开始和一个写作阶段的结束。

  从第三辑开始的诗是一些让读者感觉较陌生的诗,因为它们很少在国内公开发表过。有的评论者认为,北岛出国后的诗歌写作是令人失望的,笔者却不赞同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无论从诗作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这些诗都不逊于他的前期作品,而在主题的崇高性和情感的深度方面,北岛近十年的诗作显然是更为厚重庄严。虽然诗人认为自己的诗风没有变化,依然是“鲜花加冰霜加抒情的翅膀”,但由于远离母语和漂泊的生活,这些诗和早期诗作相比,其独白性在加强,意象由于过份浓缩变得更难于解读,原先诗作中的清晰温暖的旋律弱化成了纤细的几乎无法听到的回声。这是一些痛苦的哑寂的诗,是一些不断地前行又被挡回的诗,一个人试图穿越镜子,企图在台灯下重建一个星空,纪念日,一只耗子在管风琴中经历风暴,被精巧的齿轮制止,唱头也正在滑向树桩年轮的中心。在这里笔者想指出其中几首较值得注意的重要诗作:《缺席》、《一副肖像》、《抵达》、《进程》、《守夜》、《岗位》、《不》、《晨歌》。笔者认为,在这些诗作中,北岛固执而坚忍地完成了他做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人类文明传递者的不朽使命。

  乡愁和对母语的眷恋在这些新诗作中也有表现。“祖国是另一种乡音/我在电话的另一端/听见我的恐惧《乡音》”。除此之外,诗集中还有两首极为感人的诗作。珊珊是诗人的妹妹,1976年因为抢救一个溺水小女孩而被江水淹死。她死的时候只有23岁,当时在湖北的一个厂矿工作。“生命只是个诺言/别为它悲伤/花园毁灭以前/我们有过太多时间《安魂曲──给珊珊》”。田田是北岛的女儿,他们父女曾经分开六年之久。“你的名字是两扇窗户/一扇开向没有指针的太阳/一扇开向你的父亲/他变成了逃亡的刺猥《画--给田田五岁生日》”。

  在一首题为《背景》的诗里,北岛这样写到:“必须修改背景/你才能够重返故乡”,值得庆幸的是,诗歌的返回自有其特定的方式,在晚霞的回映在黄昏隐约的光线中,凭借着轻盈扑动的翅膀,一只鸟很容易找到本来属于它的温暖的巢。做为一个普通的诗歌读者,做为一个同样用汉语写作的小诗人,在这篇短文的结尾,笔者很愿意高兴的说:欢迎你,诗人北岛。

  (《北岛诗歌集》 北岛著 中国南海出版出司2003年1月版)

  海子诗歌艺术论纲

  张祈

  一、远去的星辰

  就像是一颗绚丽夺目的星辰,它在人们的眼前燃烧、闪亮,崩碎,但后再一次投入到无边的黑暗中,不知不觉间,海子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三年。

  这十三年间发生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对于一颗投掷向永恒的心灵来说,时间的存在仿佛并不重要,因为他自己心里明白,这个可以用钟表来计算的并非是真正的时间,肉体的消陨并不意味着灵魂的死亡,恰恰相反,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它才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不错,海子的确是一个神话,但令人惊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被人怀疑和嘲笑的神话日益得完整和庄严起来,在精神日益颓废、人们越来越对现实感到迷惘和无助的今天,人们不得不一再转过头去,去寻找那双似乎总是在迎面撞来的明亮而灼热的眼睛。

  1989年3月26日,青年诗人海子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年仅25岁。海子自杀的消息传来时,我还在学校读书,也刚刚开始我的诗歌写作。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当时对海子的死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解,认为他对待生命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和轻率。尽管如此,我还是通过一些报刊杂志读到了一些海子的诗。当时记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亚洲铜》、《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等,后来又在《花城》杂志上读到了《春天,十个海子》那一组,当时海子的诗对我心中的震惊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读到如此暴烈、神秘、热灼而赤诚的诗歌。后来,我从南京邮购来了《海子、骆一禾诗选》,才对海子诗歌的面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这里我想说一说我首次读海子长诗时的感受。人们在读海子的短诗时,往往首先被海子诗歌的优美抒情气息和神奇的意象所感染,偶尔能够感觉到一些被阳光鞭打的疼痛感的存在。而在读他的长诗时却不是这样,是的,那是恐惧,海子的长诗的确在这样的力量,我记得我读完他的长诗后,晚上很长时间没有睡着,脑子里充满了那些鲜血、斧头、猿、烈火等组成的呼喊和幻象。我仿佛看见有谁在那里高叫——“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还有谁?还有谁?”这种强力地冲击是我以后读许多诗人的作品时没有感觉到的,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海子提及的自杀的短命天才诗人,也包括那些被海子称为诗歌王者的诗人,当时我唯一的潜意识是,海子的诗歌是有力量的,是真正的诗歌,但他的长诗也是具有毁灭性的,一个人很容易被他的鲜红的血液和致命的空无所击倒,失掉生存的勇气,而被无名的黑暗掳走。而且我也意识到,在海子的诗歌里面,有些被他叫做元素的东西在那里是并不均衡的,其中的某一种或者某一群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并且最终导致了海子灵魂和肉体房屋的倒塌。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恐惧感的存在,从那以后,我很少再读海子的诗歌。同时,在我自己的诗歌写作中,也有意识地设法避开海子诗歌的影响,在对于那种原始力量的探求中,也尽量采取一种迂回的渐进的方式。然而,由于在当代诗歌的发展中,海子诗歌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绕过的礁石和山峰,所以我们必须认可这一观点,那就是无论有意躲避也好,学习和模仿也好,海子对当下中国青年诗人诗歌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已经是越发显著。

  二、被忽略的海子诗歌

  海子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和诗坛引起了巨大的震惊。首先是各大媒体几乎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关于海子的死因人们也议论纷纷。根据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海子死后,关于海子诗歌的水平问题,也有过一些大大小小的争论,有人说他的诗是伟大的诗,有人说他的诗思维混乱,语言苍白,不值一读。最近在某期书城杂志上就发表了某人一篇名叫《病句走大运》的文章,称自己是海子的大学同学,然后断章取义地找出若干句子,对海子的诗歌和文字水平提出质疑。

  在这些说法中,我比较认同的一是朱大可先生的看法,另外就是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的说法。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从某个角度看,朱大可先生的论文似乎稍显得形而上了些,但是他的立论和论证是严谨的,所得出的结论也让许多人信服。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就是诗人西川。有关海子之死,西川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纪念》,做为海子的朋友,海子死后他又全面编辑过海子的诗歌作品,也许他的一些说法是最为可靠的。另外一点就是,当由于海子的死引发了众多青年诗人的自杀事件之后,西川又写了《死亡后记》,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海子自杀的几种原因,并提醒青年诗人不要仿效海子的行动,好好珍惜生命。我个人认为,这也表现了诗人西川的良好社会责任感。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查阅了许多有关海子的论文。但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在这些论文中,探讨海子之死等话题的占了绝大多数,而把目光瞄准海子诗歌作品的却只有不多的两三篇。这说明,人们通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把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结合起来看,而不愿意把海子的每首诗都拿出来,进行较为细致的诗学内涵和诗歌技巧分析,正如朱大可先生在他的论文中所讲的,大师首先是一个热爱人类的情感英雄,其次才是握有非凡技艺的经典作家。那么海子的非凡技艺究竟表现在何处?似乎还没有人给我们一个回答。另外,诗人西川在他的文章里也说道:“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是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么海子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解读,需要郑重地坐下来,面对海子的诗歌,分析它究竟说出了什么,他诗歌感动人或者影响人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热爱海子诗歌,纪念海子其人的最佳方式。

  三、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

  语言就是命名,就是打开,就是唤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语言是他最可信赖的武器,是他的望远镜和加速器。通过语言,诗人认识他周围的世界,表达自身的存在,抒发他心中的情感,讲出他所认识到的真理。就像一个钢琴家熟悉他的琴键和一位画家知道调色板上的色彩,诗人把语言当做自己的嘴巴,只有通过这只桨,他的歌唱才可能在岁月的大海上驶向远方。

  根据我个人的解读,海子诗歌语言的构成由以下要素:(一)、具有抒情气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二)、经过挑选和装饰化的中国乡间口语(包括部分民歌和乡村谣曲)。(三)、哲学典籍中的逻辑思辩语式。(四)、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史诗性的长短句语式。(五)、由海子个人独创的超密集飞越性语式。下面我们逐项进行分析。

  (一)、具有抒情气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

  这一语言是海子的常规语言,也是他用以诗歌写作的基础语言。和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歌”不同,海子的诗歌语言虽然也是书面语,但他在里面去除了许多装饰性和社会化特点,而显得更加朴质、自然和生动。请看这两首短诗:

  【风很美】

  风很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很美

  水很美

  水啊

  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刻很美

  【村庄】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在这两首短诗中,海子出色地表现了他对现代汉语的音韵和节拍的理解,语言的穿透力和意象的含蓄性结合得恰到好处。由此两首诗,我们就可以完全断定海子的语言基础是牢固的,绝对不会是像某些人所说的,海子是一个语言不通、思维混乱、病句连篇的诗人。同时,海子在这种语言发挥得最好的时候,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抒情诗人,因此他的一些较知名的短诗作品许多都属于这一类。如:《亚洲铜》、《答复》、《致春天的花椒树》、《日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做为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在这些短诗里,海子保持了抒情的纯洁性,同时也避开一些深度意象对读者的考验,因些显得格外亲近而且清新动人。

  (二)、经过选择和装饰化了的中国乡间口语(包括部分民歌和乡村谣曲)。

  海子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他对民间语言很熟悉,因此这些语言进入他的诗歌也是正常的。海子的诗歌中,民间的诗歌意象运用较多,但就本质而言,海子的语言仍旧是属于书面语的范畴。记得诗人叶芝曾经指出,优秀诗人对于民间意象的运用往往是非常小心的,而且在进入诗歌后,也大部分经过了加工。这一点我们在海子的一些谣曲类的写作中(海子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浑曲》)会有所发现。另外,在海子的诗歌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外国民歌、民谣里面的意象和句法,比如西班牙谣曲、日本俳句等,我想这是和海子广泛的阅读和借鉴有关的。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看这样一首诗的片断。

  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

  我的脚趾正好十个

  我的手指正好十个

  我生下来时哭几声

  我死去时别人又哭

  我不声不响的

  带来自己这个包袱

  尽管我不喜爱自己

  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我在黄昏时坐在地球上

  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

  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

  地球在你屁股下

  结结实实

  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

  这首诗歌的口语特征非常明显,而且在认真的探讨中还有一点反讽和幽默——“老不死的地球你好”。许多人认为,中国当代的口语诗是从于坚的《尚义街六号》、韩东的《大雁塔》开始的,而我感觉海子的这首诗读起来应该更具有口语诗歌的某些特征,虽然它的主题探讨的并非是琐碎的生活而是宏大的存在的主题。

  (三)、哲学典籍中的逻辑思辩语式。

  从海子的一些论文和诗歌中看,他对古希腊以来的许多西方哲学家非常熟悉,包括中国的老子、庄子等,因此他的诗歌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逻辑思辩色彩非常浓的句子。这给海子的诗增加了复杂和神秘。这样的句法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时隐时现,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长诗《弥赛亚——天堂大合唱》的“铁匠打铁”一节中,在这里,海子直接把哲学语言放进了诗歌语言中。

  陈述:

  1。世界只有天空和石头。

  2。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

  3。世界是唯一的。

  附属的陈述:

  1。A世界的中央是天空,四周是石头。

  B天空是封闭的,但可以进入。

  C这种进入只能是从天空之外进入天空。

  D从石头不可能飞越天空到另一块石。

  E天空行走者不可能到达天空中央。

  F在天空上行走是没有速度的行走。

  G在天空上行走越走越快,最后的速度最快是静止。

  H但不可能到达那种速度。

  I那就是天空中央。

  J天空中央是静止的。

  K天空中央的周围是飞行的。

  L天空的边缘是封闭的。

  M天空中间是没有内容的。

  N在天空上行走是没有方向的行走。

  O没有前没有后

  P没有前进没有后退

  Q人类有飞在天空的愿望。

  R但不能实现。

  诗歌与哲学本来就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深刻的哲学意识,诗歌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有时,做为诗人的哲学家和做为哲学家的诗人常常是同一个人。我们经常谈到的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也是了不起的哲学家。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诗歌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把握方式不低于任何其它一种方式。海子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非常醒目,他的深刻的哲学背景也把他与别的更为简单和浅易的诗人分开。

  (四)、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典籍的相似语式。

  海子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独特的理解。从他的一些诗学文章来看,他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屈原和李白一类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在一些诗作前,它引用过李白的诗句,在一些诗里,他也多次提及屈原。海子有时还直接把古诗句引入诗行中。在海子的长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与屈原《天问》一诗相似的句法。另外,海子诗歌的部分奇幻色彩或许也和李白的影响有关。

  海子喜欢读《圣经》,这一点也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圣经》中的连祷句式在他的诗中很常见。而他的一些装饰性颇强的爱情诗也让人想起《圣经》中的《雅歌》。由于海子诗歌影响来源的复杂性,我们还可以说出他的诗歌中有包括叶赛宁、兰波、荷尔德林等诗人的句法和抒情方式。

  (五)、由海子个人独创的超密集飞越性语式。

  海子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由海子本人独创的。但这种诗歌形式总体来说不是一种太成功的形式,由于过度强调了意象的深度和跳跃,给人读起来的感觉是比较晦涩难解,影响了读者对诗作的进一步解读。这方面的诗作有一些,这里试举一例:

  “就像两个凶狠的僧侣点火烧着了野菊花地

  ——这就是我今年的心脏”

  (或者绿宝石的湖泊中马匹淹没时仅剩的头颅)

  马脑袋里无尽的恐惧!无尽的对于水和果实的恐惧!

  “(当我摇着脖子漫游四方)

  你的嘴唇像深入果园的云彩

  (而我脑袋中残存着马头的恐惧

  对于嘴唇和果实的恐惧)”

  “(我那清凉的井水

  洗着我的脚像洗着两件兵器

  (天鹅的遗赅远远飞来

  墓地的喇叭歌唱一个在天鹅身体上吹伐的人)”

  -------《给1986》

  在海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句法,就是词语的直接焊接,中间取消了一些连接性的词语,由于两个意象间的距离较远,有时也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好理解并非是完全不可解,通过对海子诗歌整体意象的解读,我们有时可以感觉到海子是在说什么,但是这种不明确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诗歌有时是一种神秘,同样的情况我们在兰波等诗人的作品中也遇到过。这种意象的高度密集是由于诗人表达欲望过于强烈,而现有的词语组合方式的张力不能够满足其要求时发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也是海子针对汉语表象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做出的选择。(未完待续)

  一篇笑话百出的诗评

  ——看伊沙吹韩东兼论《大海》一诗

  看了伊沙此文,感觉他真是能玩语言游戏。

  先是从解构开始,然后转到朴素抒情。

  简直像孙悟空一样,

  一个跟头大家就见不到了。

  一般来说,解构式的作品少有超过原作的。

  大海一诗明显是口语或者口水诗,

  和抒情根本沾不上边。

  抒情诗歌的本质是在于吟唱。

  而这首大海就是扯破了嗓子你也没法唱。

  也许捡破烂的老头还能唱出调来。

  再说,这首诗也不是朴素。

  最多就是白开水。

  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没有抒情的能力,

  所以只好以“大海真大”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后面贴一首真正的关于大海的抒情诗。

  就可以看出伊沙的立论多么荒谬了。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普希金

  为了不顾一切地吹韩东,伊沙居然边“中国庞德”这样的词也用上,真是够恶心和肉麻的。

  聪明的伊沙——从《饿死诗人》到《唐》

  张祈

  没有人怀疑伊沙是一个聪明人。

  事实上伊沙不仅是聪明,而且是太聪明了。如果伊沙不是做一个诗人而去经商,那么他的奸滑和狡诈几乎无人能敌。

  无论怎样变化,伊沙最终是一个解构者,仿写者和剽窃者,而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原创的第一义的诗人。换句话说,伊沙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的立场事实上是永远摇摆不定的。

  海子优秀的麦地诗歌的流行,引发了伊沙的《饿死诗人》,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引发了伊沙的一次便溺,普希金的《纪念碑》引发了伊沙的一次偷情,而唐代多位杰出诗人的光华也在伊沙的《唐》中被消磨一空。

  伊沙从来不去开拓诗歌的领地,他只在疯狂地掠夺,把实在的消解为虚无的,把庄严的幽默为沦落的,把美丽的变为丑陋的——伊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诗坛的风向,当民间写作上升时他就裹上黄头巾,当口语式微时他便捏造出韩东的“朴素抒情”,当他再也没有原创题材可写时他便开始了对唐诗的戏仿。

  下面这三首诗引自他刚出炉的《唐》:

  254

  当玉阶生出白露

  露水便打湿了

  李白的鞋袜

  只好回到家中

  放下水晶珠帘

  他和月亮的关系

  又有点不清不楚了

  他望明月而此刻

  玲珑秋月照中国

  256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把一块石头

  当成了猛虎

  257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雪花仿佛梅花

  在将士的刀上盛开

  如果稍有美学感觉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三首“作品”和原诗的差距。伊沙的《唐》和于坚的《零档案》的区别在于,虽然《零档案》里面也有破碎零乱的印迹,但那毕竟是于坚的原创性写作,因此它的价值是存在的。但《唐》的写作说明了伊沙完全没有创造性的本质,以及他和唐代诸诗人在审美感受力之间的距离——比较上面三首诗即可高下立判。

  另外就是,无论伊沙怎样表白自己写作的认真严肃,但从他在网络论坛上随意骂人等观察,伊沙的本质并不是一个诗人,他的身上更多的是和沈浩波,韩东等一样的流氓气和小痞子气,在这样的人身上,你很难找到诗歌之美与人格之美的统一。

  伊沙的确很聪明,非常聪明。

  但聪明的骗子最终还是个骗子。

  2002,12

标签: 友谊的句子唯美超短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