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晚报》: 崔国发评蔡旭散文诗组章《简单的生活》(转载)

语录库 157 0

  “一看就懂,越想越深”

  --评蔡旭散文诗组章《简单的生活》

  ◎崔国发

  (《北海晚报》2018年12月10日)

  著名散文诗作家蔡旭主张散文诗“一看就懂,越想越深”,这不仅是诗人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更是他孜孜不倦为之奋笔疾书与不离不弃的艺术理想。所谓“一看就懂”,就是语言的明白晓畅、平易浅近与亲切自然,而“越想越深”,即是让读者在看似浅白的散文诗文字中,经由自己的联想而有“发现的喜悦与美的回味”。如果说这种“发现的喜悦”有着生活的“诗意”与“新意”的话,那么,“美的回味”则是诗人在“抒情地吟唱社会与人生”中猎取、含咀与品嚼的“深意”,一种对具体化、现实化、个我化、日常化和简单化的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体认与憬悟,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回应、哲理拉伸与精神汲取,一种对于社会大千深邃的思考、绵长的回味与诗性的参与。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一看就懂,貌似容易进入;越想越深,其实是很难把握,那透过沉静平和语调后面的隽永与深刻。蔡旭的这种本事与功夫,在他的这组散文诗《简单的生活》中即可得到有力的佐证,正是诗人忠实于他心中长期坚守的“一看就懂,越想越深”诗学韬略,才能在他的诗里行间举重若轻,虚实结合,适我性情,久久为功,于“散文为体诗为魂”的文体向度中,写出他的与众不同,从“通常”中发掘“非常”,从“简单”中钻探“复杂”,从“或然”中拓展“必然”,从“世态”中展露“心态”,以清淡的文笔写寻常的人情,进而实现了散文美与诗美的高度统一、叙事介质与抒情触媒的亲密无间、“读得懂”与“悟得深”的同频共振。

  美国诗人沃伦说:“诗歌就是生活,是充满了活力的经历。”蔡旭散文诗的书写,从小处着眼,以小托大,小中见大,正是遴选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亲自所悟的那些“充满了活力的经历”,诚如他在这组散文诗的题记中所言:“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幸福。”他的散文诗创作,总是竭力剪切与粘贴当下的“现实感”、真实的“在场感”与自我的“经历感”,往往从直面本真而素朴的“简单的生活”开始,第一句定位,继而在大处落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实而虚,从现象到本质,从物质到精神,到了最后,油然而生一行出彩、出色、出情、出理的句子,让我们脑洞大开,眼球闪亮,掩卷沉思而忽有所得、多有所得,终至从简约的叙事中获得情感的习染与思想的重量。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小院、木门、狗皮膏药张贴的痕迹,还是生活中那习以为常的叠衣服、过秤杆、染头发、晒被子,甚至于连路遇的陌生人的一滴眼泪、母亲那一双慈爱的眼神、家传的一道美味、友人寄来的一箱炒米饼和每天与己形影相随的一把钥匙等物事、人伦、风情或者场景,都无不与诗人个人生命经验紧密相连,并从物性层出的点化、人情层递的感知、事理层高的攀升中,获致百感交集的风采,迸发新颖独特的思想,袒露诚挚仁蔼的灵魂,呈现丰富温润的腹笥,而决非鸡零狗碎、一地鸡毛、简单肤浅与生活流水账式的书写。蔡旭的这些微写实主义的叙事,是一种锲入个人生活历程与心灵远大前程的、朴实平静而又感人至深的心灵叙事,是带着深厚感情与深邃思考的叙述,深刻体现了如诗人蔡旭自己一以贯之所追求的“在平静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情”与“尽可能写出直白下的深意。”因此,浅白与浅显并非浅薄,浅而能明,大色无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堪称蔡旭散文诗一绝,是他的散文诗创作所奉守的绝招、实招与美招。至淡而有真味,乃为至味。这是否就是蔡旭散文诗之所以能够在更加众多、更加广泛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与高度认同的缘由之一?

  我们走进诗人构筑的《小院》。正是因为作者追求语言的平易,将小院与街道的逼仄促狭,与鳞次栉比的车辆拥挤停放、与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情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不仅造成了视觉的强烈反差,更使诗人产生了失衡的心理落差,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生存环境嬗变的深切忧虑。《木门》一章,作者把简陋不堪的木门与戒备森严的防盗门,以及盗贼对此的不同态度进行了两相对比。诗人要表达的是“我们自以为安全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安全”,或许“越是危险的地方也越安全”--人们的心境与景致的“二律背反”,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态度》写的是妻子嫌“我”的衣服叠得不好,她总要再叠一次,诗人通过自己做事的随便马虎与妻子的一丝不苟对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此以生活“小场景”引发出读者的“小感触”,于是散文诗也因此而成为现实生活中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随想录”。《染发》一章也是采取对比手法,染发而想到某些人“竟把清白涂黑了”,染的是头发,写的是人生,由“清白”到“染黑”,不正是当下某些贪腐人生的真实写照么?“不用钥匙的地方,总是陌生的。/门卡打开的,是宾馆。/钥匙打开的,才是家。”(《钥匙与家》),通过“门卡”与“钥匙”的对比,使我们对哪里是人生驿站、哪里才是人生的归宿,有了清醒的认识。“晒被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了,但诗人却从实到虚,从中生发出“没有太阳的日子,那些阴影就得留在我的心里”之慨,由此折射出人们不仅要晒自然界中的阳光,更要晒思想、精神与心灵的阳光。蔡旭散文诗便是这样--于波澜不惊的生活、简省明了的表达中发掘深远的意义与诗情,看似浅淡,其实寓意很深。

  从熟悉中找出陌生,从平淡中找出味道,寓极味于平淡,即是蔡旭的散文诗“一看就懂,越想越深”的奥妙所在。萝卜干炒鸡,曾是母亲的拿手好菜。可惜少小离家的“我”,对此却印象模糊。“此后我每次回到家乡,姐姐都给我做这道菜。”“吃着吃着,我们便不再说话。/筷子也停了下来。”(《家传美味》),诗人睹菜思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尾一句侧面描写令人击案叫绝,把抒情主人公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之情表达得惟妙惟肖,感人至深。同样,诗人在《眼神》中,不仅把慈祥而仁爱的母亲的形象勾勒出来,而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母亲感恩戴德、深切缅怀之情,“那一双眼神,原先是可以出门的,后来是可以下楼的。/后来,就倚在门框上,成为一幅特写。/再后来,那一双眼神就站立不稳,只能坐在客厅里,让敞得不能再大的大门,完成与我逐渐沉降的眼睛的对望。/而这一次,我从楼梯缓慢地退下时,那一双眼神不见了。”读到这里,我不禁悄焉动容,潸然泪下。散文诗如何做到以情感人,于此可见一斑了。此外像《过秤》中的老岳母、《路遇》中陌生的女人,《炒米饼》中的冼夫人、《痕迹》中的“我”,抒写的无不是一些日常的现象、日常的情趣、日常的经验,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能够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他的散文诗,丰富地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寻常性、平淡性、写真性,始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运用平静的口语叙述,藉以美好的情感与深邃的思索打动人心,在貌似不经意又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的追问中,活泼着几许机智幽默,从中透露出一份份温情、挂念或悲悯,让我们入木三分地体会到诗人文字的平实与深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蔡旭的散文诗,简单、简短、简练地干预生活,他的“简单”是知繁守简的修为,而非由简而简,他的散文诗“一看就懂,越想越深”,由近而致远,由浅而入深,一点儿也不“轻飘飘”,而恰是令人感佩的“沉甸甸”。

  崔国发,1964年生于安徽望江,现在铜陵学院工作。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 。出版散文诗集《黎明的铜镜》《黑马或白蝶》《鲲鹏的逍遥游》《水底的火焰》《红尘绿影》等,出版学术著作《审美定性与精神镜像:中国当代散文诗人新论》《散文诗创作探微》《诗苑徜徉录》等多部。

《北海晚报》:  崔国发评蔡旭散文诗组章《简单的生活》(转载)

标签: 一句简单晒幸福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