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心灵鸡汤一词最初来自于西方,和天主教的一个重要日期有关。天主教规定,复活节前的40天期间为大斋。该大斋开始所遇星期三为四旬斋的开始。在这一天,信徒们要去教堂参加弥撒活动。弥撒时候,神父用烧过的木灰在信徒头上画十字或做个点,按圣经记载,把一块饼掰开分给每个信徒一小片,表示分享耶稣的骨肉和精神的生命境界。因而,这个星期三就叫做“圣灰星期三”。在圣灰星期三这一天,除了参加弥撒之外,信徒们还要“节衣缩食”,大致规定是:14岁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食(鸡蛋或牛奶类除外);不能饱食,譬如,18岁以上信徒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数量不能超过平时(为保持体力可以吃两次,但总量不能超过平时)。除了吃之外,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简单朴素,不可奢侈豪华。为尽善尽美地履行这个规定,有条件的天主教教堂为信徒们准备好了鸡蛋汤和素食为主的份餐,教名是“从善的精神之汤”、俗名叫“心灵鸡汤”。
当然这个词现在这么流行,是因为杰克・坎菲尔的一本畅销书《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系列读物之一,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作者选文一直遵照的准则为: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后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心灵鸡汤”这个词语的具体来源,我们不必深究,重要的是这个词语在我们的“心灵”已经司空见惯,在生活中更是耳濡目染,时不时就有人端出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让我们充饥解渴。
在这个花花绿绿的社会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走进物欲横流的时代后,人们为了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发生的许多不尽人意或事与愿违的事情,甚至有时生活会把人们糟蹋的遍体鳞伤。使得人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不断的诱惑和失落中,对人生感到越来越迷茫和彷徨。而“心灵鸡汤”就是心与心的沟通,一次虔诚地与自己的对话,不断地在前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挖掘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
大多数“心灵鸡汤”都传输着各种正能量。它那柔软和温暖的语言文字,对成功者是一种鼓励,对失败者是一种安慰,对执迷不悟的人能起到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的效果。它所带来的力量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更为强大,具有的疗效比所谓的神丹妙药更为显著。
“心灵鸡汤”充满了知识,充满了智慧,也充满了情感,是对社会有着一定深度思考的文段。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对于压力重重的人们而言,补充一些精神食粮,增加一餐灵魂营养,再来上几味心理调料,不仅能起到醒脑提神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赋予人们一些正能量。使你抑郁时能减压、挫折时被开导,受伤时可治疗。可以帮助你调节情绪、滋润生活,解除复杂生活中的远忧近虑,给予不幸人生以精神慰藉。当你对人情世事疑惑时,喝点与之对应的“心灵鸡汤”,好像瞌睡时遇到枕头,正合心意,能及时带你走进庄周梦蝶的惬意境地。
“心灵鸡汤”的内容究其本源,应该是来自于儒、道、释中深刻的道理、古往今来的至理名言以及世代流传的人生感悟和经验。
佛教里有许多含意深刻的禅语。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读着文字就觉得很深奥,其中的哲理更让人费解。但经过“高人”的禅释后,就能通俗易懂了。原来的意思是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心灵清静了,看世界看自己才能清楚。其实就是“放下执念,方得自在。”后人引出许多“放下得失,收获平静;放下伤害,得到解脱;放下过去,让心归零”等等的鸡汤短句。就是告诉人们“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发人深省。后来又有人写出了《半点禅》“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的禅诗。其实“天地本不全”,不圆满才叫人生。诸如“酒饮微熏,花赏半开”对生活透彻参悟的妙语以及“瞎子打灯笼”之类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都是“大师们”用于勾兑现代“心灵鸡汤”的原汁。佛经中“手指指月,非指月”,手指是指引我们认佛心、识佛性的方向,明月才是我们要看的佛心和佛性。“心灵鸡汤”也是一样,不能执着于“心灵鸡汤”的语言文字,更要领会其内在的精神实质。
道教也是如此。《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么“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正是《老子》辩证思想里的一滴“油花”,而“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就是这滴“油花”飘出的香味。“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也不过是“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翻版”而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应该是现代“心灵鸡汤”“知足常乐”的先祖。
作为孔孟之道的儒教,教人们怎样为人处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有很多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其“忠孝礼义信”五字原则,也就是君子以忠报国,以孝治家,以礼待人,以义处世,以信立身,早已成为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准。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和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灵鸡汤”,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营养价值。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以及大慈大悲的思想,教人们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自身的身体力行,通过“道谛”的“戒、定、慧”劝人们向善以达到超脱和解除苦难烦恼的目的。道教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与人争夺,或为求利益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有所作为却不与人相争。阐述了做人做事要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质朴平易,利人利物”的原则,教导人们虽生不为圣人,但是要学习圣人毫不吝惜的助人风格,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要自强不息,不与人争,先利人利国,后利己利家。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以及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以和为贵的观念,是使得事物发展达到最佳境界的源头活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执中致和”,“中之理所包甚大,存于心而不偏不倚,发于情而无过无不及,以其可以常行不可易,故又谓之庸。”“中庸”的根本精神是要求人的德行恰到好处,和谐发展。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道理”,“事事有个恰好处”。所以中庸之道的核心在于实现人与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以及圆融无碍的精神。它不仅能成为圆满的道德行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正如明代王恕所说:“天下之事,处之得中则成,不得中则不成,故中为天下处世之大本。”
道教教人们如何入世,佛教教人们如何出世,而儒教教人们如何处世。不管是入世、出世还是处世,都是教人们修心养性,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喝点“心灵鸡汤”就能有助于人们“看破红尘、超凡脱俗”,或以入为出,或以出为入,或非入非出。就能归去来兮,结芦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尘世中找到一片净土,生活在世外桃源里。
有些鸡汤则出自增广贤文,菜根潭等国学经典。书中某些句子虽然有矛盾的地方,只是从不同时空和不同角度对事物的思考和认识,具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功效,用之都能解决人们一时之饥渴。《至理贤文》,集古人智慧之大成,是当代语录体散文集,有智慧经、道德经,更有“尚学篇”之誉,其内容是众多国学经典的再现。《至理贤文》在援用传统贤文思想的基础上,大量的融入了更符合当代人学习的智慧思想。书中每一句所蕴含的情与理,皆是古往今来人们历代智慧思想的结晶。
有些名著也像是炖好的一锅鸡,鸡汤上漂着许多油花,迸发着闪亮的灵光,散发出阵阵香气。
也有很多“心灵鸡汤”是世俗意义上比较成功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地位的人说出来的,虽然他们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还是会让人们觉得很有道理。这些“鸡汤”都是别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而感悟出来的,对其他人也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的“心灵鸡汤”实际上就是“古为今用”,同质异形的改编。现代人通过微信、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以文字、视频、歌曲、广告等方式,让那些微妙玄通的哲理深入浅出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擅长写鸡汤文的民间高手很多,有的还成了“专业人士”。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过去散发过无数正能量的“鸡汤”,在社交网络乱象中变了味儿,各类“箴言妙语”目不暇接,多种广告信息真假难辨。这些“鸡汤文”在诱发网友转发的背后,还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的产业链条。这些泛滥的网络文章大多由发布者拼凑而成,内容良莠不齐,形式花样百出。令人想不到的是,微信好友们转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为别人赚钱。一些不法分子挤到这个新平台上,让骗术不断“升级”以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他们挥舞着“哲理型”和“科普型”的大旗,飘扬出各种各样的“标题党”,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在其中掺杂着各种猎奇、色情等内容,利用不同人群的生活困境和心理需求,然后内置虚假广告和诈骗信息,形成了一个个暗藏的骗局。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喝了“鸡汤”好像既能健康无病而且能长寿,甚至还可以返老还童。现代社会物质方面想要啥都能造出来,精神方面也是一样,总有人根据社会的需求熬出一锅锅鸡汤,又一碗碗地端到你的面前,真像人们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每天早上起来打开微信,总会发现朋友圈被各式各样的鸡汤文刷屏。很多人信以为真,为了健康,相信商家的宣传,买了很多保健品来吃,吃了有没有用先且不论,但心理是满足了,好像钱没有白花,反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不给儿女添麻烦”,喝点“鸡汤”,养出个好身体花再多的钱也值得。这正是商家催眠、洗脑的技巧和本事,能忽悠你花钱就达到了目的。你看那虫草、人参的价格,以及营销保健品的各种套路,就知道其中的奥密。很多人在这种“心灵鸡汤”的蛊惑和煸动下,由心动变为行动,结果上当受骗,有的人被骗得倾家荡产,甚至丢了性命。
现在网上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出处标明来自各种文化人物,商界精英,其实都是假的。那些矫情的文字都是自己杜撰和编造的,然后再冠以名人的大名,以假乱真。不但文字经不起推敲,内容也是断章取义拼凑而来的产物。文句逻辑混乱,思相空泛,信仰缺失。有的文章只是投其所好,让人们追求享乐,意志消沉,逃避现实,苟且地活在那种无所事事和空虚的世界里。所以有人把这些“鸡汤文”又称之为“毒鸡汤”。
有些“鸡汤文”“居高临下”,好像是为虚弱的人准备的,健康的人喝了会过补,过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也有的人虚不受补,补了反而病情恶化。
生活中,有人得,也有人失,得到的人往往告戒失去的人“失有时比得更有益”;有人复杂,有人简单,复杂的人经常劝说简单的人要清净无杂;有人生性好斗,有人为而不争,好斗的人总是建言不争的人要淡泊名利。有人开导别人时说,遇事要想开,真的遇到天灾人祸,谁能想得开,只是想不开也没办法,一死了之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含着泪、咬着牙、熬着苦日子,也许是喝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这碗鸡汤。有钱的人说,挣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世上的钱是挣不完的,可人们都在想着法子挣钱,没有人能停下来。有些人毫不费力,跷着二郞腿在家数钱;有些人就是拼了老命快要累死了,也挣不到钱。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见贤思齐,若与名人相处会提高人生的境界和气度,才能有大格局,才能功业有成。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事他能做成,你就不行,同样的路他能走通,你却碰壁。生活中,漂亮的话好说,漂亮的事难做,一旦事情摊到了你的头上,并非喝几碗“鸡汤”就能起作用的。所以有些鸡汤文就当听风赏月,跑马观花,看看一笑了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们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胸怀更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参悟人生。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给“心灵鸡汤”插上了翅膀,但愿“天鸡”能从“鸡汤”中飞出来,鸣唱报晓,给人们带来一缕缕晨曦和一丝丝温暖。
标签: 早上吸引朋友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