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高考安徽作文题:矫情!或者诗意?可能残忍,
吴 忌
因为在一个考点任考务办公室主任,我得幸在第一时间知道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乍看,这是一个温暖、诗意而灵动的题目。出题者立意的是对孩子们亲情感恩的呼唤。题目可能是简单的,小学生也会写出800个字来吧。文章中有“妈妈”二字,有“看”的动机和情节,有“我”的抒情,大抵就不离题。如此温情的文字,孩子们多少都有一些的。
但往深处想,觉得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不切实际的难题。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在紧张的高考中,孩子们会弄到一只“提篮”么?有“春光”么?有“看妈妈”的习惯么?有抒情的真切视角么?我揣想,可能六七成的孩子不会有。
但“妈妈”我们都有,生养之恩,也当回报。只是孩子们大抵在忙碌的应试教育中,找不到这只“提篮”,也找不到“春光”的。所以这是一个在诗意的外衣下,很是书呆子的作文题。
这些忙于学习应试的孩子,可不是挣大钱的老板,也不是手上多少有点权力的公务员干部。就像当年那首著名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一样,这样呼唤亲情,而亲情可能实际不存在或者十分的虚伪和脆弱。考生们是不是有“春光”的心态呢?
如果不巧,考生成绩并不很好,学习压力大;不巧妈妈脾气有些暴,对孩子多有批评,指责和不满;不巧是一个农村的考生,妈妈为了生存已经远在外地打工,长年不得回来;不巧一个考生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个作文题就很难写了。
除非矫情地诗意。
除非像写小说一样虚构一些情节一个场景。
除非为应试而应试地随笔散文。
或许考生们可以动情地“提篮春光看妈妈”。
那么,孩子们的妈妈需要这一篮“春光”吗?
我猜,这是一个少年提过篮子谋生活,后来多少喝了些洋墨水的人出的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中国古代可能有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西方富裕得悠闲从容的国家也可能有之,他们还可能开着自己的汽车去呢。而眼下的中国,则未必有之。眼下中国的妈妈只想要孩子有一份好的学业,有一个很高的高考分数,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如果你只是真的可以从商店里买得一篮“春光”,也就这么大方矫情地花妈妈的钱,再将这篮“春光”送给妈妈,妈妈也未必会有幸福的满足的笑颜。妈妈要的可不是这份矫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千军万马中的生存竞争的胜利。
这一篮“春光”,不如一份好的高考成绩吧。当然学生可以这样写,我努力学习,这就是我“看妈妈”的那篮子“春光”,妈妈会高兴的。我现在力争考出好成绩,向党,向祖国,向学校老师,向妈妈以及“我”所有的亲人交一份优秀的答卷。这就是“我”给妈妈的那篮子“春光”。
不管怎样,孩子们都会写出一篇作文,且有可能写出一篇诗意的,温情的,让人心动的滴泪的好作文。我相信现代的应试教育有这个“招”。孩子们也有这个智慧。文无定法,非法而法。没有人指责高考作文的虚构和矫情。我只是犯难。怕有些孩子读书读得呆了,平时也根本不会矫情地关注妈妈的“精神享受”。这份温情的作业平常不做,一时之间陡然发懵。
我们在考务办公室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弄了半天,才听清楚“提篮春光”这四个“聱牙”的汉字。我估计,一定有人误读了“提篮”,这里数词的省略,让“提篮”因此而有了歧义。可能有孩子会闹出笑话来。“春光”的借喻表面不难理会。但情到深处,“春光”何物,孩子们会抓耳挠腮好半天的。
我听说邻近考点有个考生正死了母亲,由舅舅全程陪同赶考,老师和家里都隐瞒了实情。这个丧母的孩子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又如何“提篮春光看妈妈”呢?这肯定是一次滴血的看望。
人生无常,温情常在。有的孩子已经没有一个温情的妈妈了。那么这个诗意的,温情的,灵动的高考作文题,方便了大多数考生,他们有话可说。也呼唤了感恩的良知,寓教于考试,提升了安徽青年的道德水平。褒之可入化境。但同时也会伤害一些孩子们脆弱的心灵的。
因此我只是多虑,才指责这个过于矫情的作文题。
一个语文老师说,他马上想起另一首著名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考生要这样入题肯定高啊,只是“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句子的句法,通俗里的“聱牙”很有“嚼头”,现在的孩子提东西多提塑料袋,这个句子还“环保”啊。只是又担心城市里的考生不知道篮子或者提篮为何物。
一笑,而已。
2007年6月7日
附言:
2007年6月7日中午写了这篇随笔,表达我个人的看法。觉得今年安徽高考的作文题不如06年的高妙。供大家讨论。
也请网友们转贴。
更请报刊编辑女士先生们看看,第一时间这篇文字,肯定有更多关注的读者吧。
标签: 有诗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