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颓败小城里长大的理想主义者——谈《莲生与阿玉》
黄老师
2010年3月我曾与上海作家陈丹燕在桂林雁山园见过一面,始知她父亲出生平乐,陈丹燕可以算是桂林人。没想到今年1月我就得到了陈丹燕的新著《莲生与阿玉》,其中讲述的正是作者的这段故乡之旅。
书很好读,充分显示了作者叙事的才华。有关莲生的部分,作者是将莲生的回忆录与她的回乡记并置参照。1919年,莲生出生在平乐一个贫穷的家庭,天资聪颖,受过很好的小学教育,“九•一八事变”时就参加了小学的夜呼队,向老百姓宣讲抗日。1932年,莲生母亲去世,父亲离乡躲债,13岁的莲生辍学,相继在桂林二我轩照相馆、线毯家具厂做学徒工,之后又到平乐一家银行做杂役。业余时间,经常到平乐图书馆借书阅读,流着眼泪读完了《少年漂泊者》。1935年,莲生到桂林读初中,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经常到生活书店与进步青年聚会,参加了广西师专杨潮组织的广西“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大同盟”,从苦闷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走了出来,找到了生活的意义。1937年7月,莲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天,莲生离开桂林前往延安。
作者在叙述有关莲生到延安前的这段人生道路的时候,差不多是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莲生当年在平乐和桂林的生活故地,做了跨越80年时间的回放。作者的幸运在于,她几乎找到了所有莲生曾经生活、学生和工作过的青少年时代的故地,甚至许多房子还存在。我在桂林生活了40多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桂林城市的变迁,我很惊讶陈丹燕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她将70-80年前的桂林、平乐与今天的桂林、平乐表现得那么精确传神,她的叙述,使我平时阅读获得的各种概念,转化成为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形象。
这个形象很独特。在陈丹燕笔下,桂林(平乐)是她的父亲——少年莲生走向革命人生的起点站。当陈丹燕踏进他父亲的出生地,她发现平乐十二岁的男孩身上那种“在上海滩难以见到的文雅,一种古旧的、不自觉的文雅”,她发现平乐老百姓还保持着“敬天、敬地、敬君主、敬祖先、敬师长”的古老的价值观,她发现平乐的孩子有着端正和宁静的面容,目光非常良善,毫无大城市的小孩目光里本能的戒备和疑问,她从一个谦恭多礼的、写得一手方方正正的好字、说着有点南方口音的小学教师身上意识到:这就是广西。
读完全书,我意识到,陈丹燕回乡感受到的桂林(平乐)与她的父亲、姑姑生存体验到的桂林(平乐)并非完全一致。然而,这两者之间构成的张力,可能才是真实立体的桂林(平乐)。
作为一个桂林读者,我读《莲生与阿玉》的驱动,是因为这本书的桂林内容。然而,读了几页,莲生的人生经历及其信仰选择吸引了我。从书里,我得知,莲生到延安后,曾到西北公学学习情报、保卫工作,之后从事情报工作多年。也许是巧合,恰恰是去年,我看了两个热播的电视剧,《潜伏》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有一段写到军调处的生活,莲生正好有过军调处工作的经历。《潜伏》中,余则成最后被派往台湾,而莲生正好做过向台湾派遣中共情报人员,建立情报网的工作。看电视剧,我体会的是梦幻般的惊险传奇。而有关莲生的叙述,则好像是在将梦幻传奇与真实人生之间建立了一段桥梁。
莲生的经历中,还有一段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延安整风与抢救运动。这些年来,坊间已经有不少图书涉及这两个事件,可谓众所纷纭。莲生作为亲历者,他的感受,当然值得人们重视。
《莲生与阿玉》的副标题是“关于信仰的事”,这实际上是全书的主题。莲生的信仰可以归纳为政治信仰,阿玉的信仰,我没有读完,可能可以归为宗教信仰,她曾经信仰佛教,最后终于不信。在陈丹燕的叙述中,莲生被反复书写成一个精神至上的人,他在那个时代算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也有天然的对求知的热爱。因为出身底层,他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可以说是信仰救了他,如书里所说,“国破家亡,理想与信仰这些原本抽象的单词,这时竟渡他出了这苦海。”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他成为执政党的一员,这个精神至上的人,也有他的内心冲突,因为他“不能适应执政以后,出生入死的理想主义者转变成各办公室官员的日常生活,也不适应从前的勇于为信仰牺牲转化为现在的公私兼顾。”
一个身处底层的少年选择反抗现实的理想是容易理解的,一个身居执政位置的官员的内心冲突,则不那么容易辨认。陈丹燕之所以能够将莲生的真诚从包裹在《红旗》杂志社论式的句子和词语中识别出来,当然是因为她与莲生之间的血脉联系。因为这层血脉的联系,她才能深切地体验到贯通莲生一生的特殊的精神洁癖。
显而易见,陈丹燕这部并不厚重的《莲生与阿玉》,涉及的都是重大的事件,重大的话题。我甚至没有能力对这些重大事件和重大话题做出评价。因此,我特别钦佩陈丹燕在叙述这一切时的举重若轻。陈丹燕确实有非同寻常的叙述能力,凭了这能力,她为人们写出了“一个在古老、颓败小城里长大的理想主义者”。
为灵魂画像——读陈丹燕《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
谢婷婷
雨天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在这温润的春雨天,手捧陈丹燕的《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细细品读,任凭那淡雅的文字洇染心头,就更加知足了。书中,莲生与阿玉的故事随着桂林的春阳缓缓展开;书外,我听着桂林的嘀嗒雨声走进他们的人生里。
陈丹燕笔下的父亲莲生和姑姑阿玉并不是非凡人物,他们只是生于20世纪初期,走过九十多个年头步入21世纪的老人。他们的一生就是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的缩影。可是陈丹燕不仅仅停留在追溯旧事之上,她用直抵人物灵魂的文字,为他们画像,画的是他们最真实的灵魂,画出他们真真切切的生命质感。那段常常被浓墨重彩勾画的历史,这时退到他们身后,成为映衬他们生命轨迹的背景。
生命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生命可以出身得很低,正如莲生和阿玉,他们生在一个偏远小县城的贫困家庭。而他们不因为出身的卑微,就降低了自己灵魂的高度。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用一颗纯净的心,过滤掉凡尘中太多的杂乱和累赘。莲生“始终是一个在古老、颓败小城里长大的理想主义者,带有特殊的精神洁癖”(陈丹燕《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第151页),一生对中共赤诚;阿玉则是为操持家庭终身未婚的处女,保持了身体的终生纯洁。正是这始终不变的信仰,将他们渡出苦海,助他们从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底层一步步走向自尊自强的新生活。
在陈丹燕时空交错的叙事中,莲生和阿玉一辈子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只是浮光掠影。更重要的是,文中常常或明或暗地描绘着他们的灵魂、抒写着他们的信仰。于是,真实可感的两位人物跃然纸上。也正因为这样,这些文字才能让人静心品尝厚重而不凝滞的人生况味,能搅动一湖心灵。
陈丹燕是用自己的心,为两位至亲的灵魂画像。
因为距离太近,我们常常看不清亲人的精神全貌;因为年龄的差距,我们往往只了解亲人的一部分生命历程。要完完全全勾画出亲人的心路历程,其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还要进入他们灵魂的深处。坚韧的陈丹燕,毅然来到父亲和姑姑的出生地——如今的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开始找寻他们最初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体验。这也成为她自己的寻根之旅,寻回了差一点就被遗忘的故乡。
在故乡,她舒展心灵,细细感受着这个渥热的南方小县城,捕捉着莲生和阿玉曾留下的气息。全情投入,使她更深刻地读懂了他们。只有到了故乡,陈丹燕才突然意识到,父亲也曾是个活泼顽皮的孩子,是个白皙瘦高的少年,他正是在这片南方的土壤中,秉持着信仰一点一点坚强地成长起来。而在此之前,她对父亲的认识是从一个微微发福的中年人开始的。
于是,在书中,她细腻地写下了自己的奇妙感觉,仿佛自己与曾经年少的莲生、如今苍老的莲生在此同时交会。这种时空变换的灵活叙事模式,贯穿陈丹燕全书,再配以莲生的回忆性文字,使得记叙莲生的这一部分文字特别富有张力。
面对着父亲当年出生的房子,女儿第一次找到了自己血脉的源头。
而这样的一次寻根,不也是女儿坚持信仰、忠实灵魂的写照吗?
与其说这本书写的是父亲和姑姑,不如说,勾画出了陈丹燕和父亲、姑姑三者坚持各自信仰的纯真灵魂。
引自
生命轮回的奇妙
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又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女作家陈丹燕又出心力之作《莲生与阿玉》。
这是一本发自偶然的书。
人生的奇妙正在于此。在陈丹燕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长途旅行后,如果没有那位识路朋友的指引,就没有这次偶发的故乡之行;如果没有去平乐,她也不会将父亲称为“莲生”,将姑妈唤为“阿玉”。
这是一本记录成长的书。
回到陌生而遥远的平乐,陈丹燕开始真正认识和理解她的亲人:通过父亲回忆录中的文字,她开始找寻他年轻时候的足迹,以理解他从学习到革命一路的坚定;在“阿玉”住过的旧屋寻访,在医院里陪伴她最后生命的对话,都足以还原她苍凉却坚韧的一生。两位老人渐渐从陈丹燕原本概念中的中年人,变得立体、完整。
这也是一本书写亲情的书。
血脉永远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即使是唯物主义的忠实信徒“莲生”在女儿宣称要去为从未谋面的奶奶烧香上坟时,并不阻拦,只是似笑非笑地问了声:你有感情吗?因为他明白这对陈丹燕是何等的象征意义;在给“阿玉”买热馒头时,陈丹燕一路落泪,只为感激在姑姑生命最后一刻把做一件让她高兴的事的机会让给了她。
这更是一本讲述信仰的书。
信仰很奇怪,也很微妙,有些人一辈子等不到它,有些人却可以依赖它活一辈子。虽然“莲生”是彻头彻尾的革命信仰,绝对的唯物主义,而“阿玉”一直信菩萨,即使菩萨后来倒了,她也在菩萨留下的樊篱下生活,但他们同样纯粹与执着,这种略带洁癖、形而上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活得无私无畏,也让人理解了信仰的必要。
徐志摩曾说,描画自己心爱的对象是很难的,描夸张了怕恼了它,描谨慎了又怕辜负了它。
正因如此,陈丹燕干脆唤其“莲生与阿玉”,以一种平视的方式来记录所有,书中还大量运用陈丹燕本人的书写笔迹,在我以为,这是一种情感的书写,它们点点滴滴参差在各个篇章,看似局部,但却细腻,看似疏离,却又紧密,更令你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
突然翻到书中有“太阳”(陈丹燕的女儿)的照片,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她与“莲生”、“阿玉”眉宇间活脱脱的相似,不禁让人又一次感叹生命轮回的奇妙。
聆风亭:
陈丹燕用蒙太奇的手法叙事,却比电影多了内心感受的细腻表达,读起来感觉很真切、震撼。
注:以上文字均从网上发现。
标签: 关于亲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