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万人码头旧联独句新对兼评他对

语录库 113 0

  近日偶翻网页,觅得一旧闻,言二十年前苏州万人码头累至20万元重金征楹联对句以勒石扬名,后无果抱憾而终。不觉来了兴致,细寻一番,顿了前后经过。定睛打量所出上句:三吴明清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五湖四海!虽有机巧重重,且豪气冲天,骄意弥怀,然字不出僻,意未奇峰,非不世之联。心下便有了一试敝拙之思。遂再下功夫详究南浩街之胜,费时三日,拈得数句应景联句。现将所得该征联活动主要经过及经评选优秀联句,以及见于网络的对句等资料整理录出,以与诸同好评点对比,求江湖远对之野趣。

  一、事件原委概述

  1999年,江苏亚细亚国贸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承接的苏州市南浩街解危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欲通过景点设置展示吴文化魅力。苏州遍地牌坊,匾额楹联满目,然新设南浩十八景,其中万人码头牌坊却空白无迹,不免心生嗟叹。比对苏州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集体创作,以散联形式为万人码头石牌坊撰成一则上联,交南浩街景点管理处向社会公开征求下联。所出上联由苏州市书法家费之雄书写,刻在石牌坊上首,以凤求凰的形式公布于众,下首空白留待填补征集的下联。活动承诺对理想佳作除勒石补白外,对中选句作者重赏1万元。

  经媒体传播,征联消息传出后应者无数。当年有2000多条应征作品,年终评审时,经主办方邀请的楹联艺术研究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对来稿现场开封,逐件评审。但没有看到可以勒石的理想绝对。遂定来年继续征集,赏金升格。不料仍是佳作无觅处。如此不免心有戚戚。征联举办方横下一条心,不见绝对不罢手,魁首佳作不出,奖金届届递增。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赏金的增持,不但引起苏州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国内外重要媒体也都参加了报道,视南浩街征联活动为一个文化事件。

  2002年,征联活动达到高峰期。悬赏金额已经增加到12万元。如此重金,令社会众说纷纭。新华社发出四次通稿,境外华文报纸也争相报道。这一年,收到来信17158封,应对的下联近6万条。比以往3年稿件都多,应征者分布也更加广泛。国内除西藏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都有人参加。一些著名大学的教授、地方名人也参加了活动。世界各地华人也闻风而动,有巴西、意大利、美国等21个国家的人士参与,寄来300条下联。评委们用了5天1夜的时间进行评审。还是现场开封,通过三审和终审,选出58位作者的作品给予入围奖,选出5条为优秀奖。而佳句绝对仍未出现。 评选结果一出,舆论大哗。老谷、阿泰、文滔等人于公开舆评中各抒己见,引发辩论之声四起。

  如此一翻便是六届,直至2005年,在评选完最后一届—2004年投稿后,佳作仍然杳无踪影。主办方南浩街管委在面临的巨大压力面前,经过分析评定,最终宣布活动终止,此时赏金已升至20万元。2004年度活动的评比结果是,收到信件2491封(件),网上征联2850条,共计12948条,评出优秀奖20名,最佳楹联仍暂缺。为了表达对征联活动的真诚,江苏亚细亚集团决定将原准备用于评选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苏州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和弱势群体献上一份爱心。

  二、苏州南浩街历史人文梳篦

  南浩街,位于城外阊门、胥门之间的护城河西岸。北起阊门吊桥(原鲇鱼墩)向南过金门路至南浩桥(原夏驾桥)。长1800米,宽6.2米。原为弹石路,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改造成沥青、水泥道板。原名南濠街(民国《吴县志》称南濠大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后讹“濠”为“浩”(参见“北浩弄”条)。《苏州城厢图》等均标南濠街。

  现今的民国风情街一片,是旧时苏州的北码头,从大运河通过铁岭关、枫桥、下塘河东来阊门的货船,以及从惠济桥北的十字洋河通过西护城河南下阊门的货船,都要在此码头靠岸卸货,所以旧时这里是异常热闹繁忙的。北码头也是护城河48景之“古津帆影”。经过横跨水城门河的聚龙桥到达五龙桥,五龙桥为三孔石拱桥,两边台阶挨着桥栏处有轨道供单车推行。然后是渡僧桥和山塘桥,有著名的七里山塘街和山塘河直达虎丘,街上河中多次发生过唐伯虎遇秋香、状元公洪钧遇名姬赛金花这一类才子佳人的故事。往东便是阊门, 阊门是护城河48景之“气通阊阖”,属于古八门,历史悠久,它也是水、陆双城门。阊门桥为何称为吊桥呢?估计此桥在古代是吊桥,现在虽已改建为廊桥形式,但依然沿用了过去的桥名。这段步道的河对岸便是南浩街,也是护城河48景之“锦绣南浩”。阊门水域为五水交汇,沿河两岸上下风景秀丽,河道纵横,水流盘旋,绿浪回荡,很有“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意境。

  1998年南浩街北段(金门路以北)实施街坊全面改造,1999年4月竣工。600米路面改铺花岗石,街两侧建有仿古商业门面房,街西建有11幢居民住宅楼的南浩花园,并集中设置“南浩十八景”景点(分别是阊门、金门、金阊亭、《盛世滋生图》阊门景、阊门诗画廊、泰伯圣像、林则徐禁烟处、神仙庙、四月十四轧神仙、八仙群雕、姑苏名人馆、历代状元碑、明代四大家、吴门四才子、古城河水上旅游、万人码头、葫芦庙旧址、《玉蜻蜓》的传说)。金阊亭是西汉时的地方吏员和富户向朱买臣赔礼道歉而建。万人码头旧称“犯人码头”,皆因苏州是古时州府所在,各县押送的犯人都从此码头进出,故名。后来犯人改从陆路,此码头取其谐音就改为现名。万人码头牌坊北侧10米就是神仙庙,神仙庙比较特殊,供奉的不是西方佛祖,而是中国的八仙,而以吕洞宾为主。庙虽不算大,但建筑雄伟,再现了昔日景象。传说农历四月十四那天是吕洞宾的生日,他会化装来此度化有缘人,所以人们成群结队去神仙庙祭拜,希望遇到他,以至于演化为一个庙会——“轧神仙”(“轧”念“嘎”音)。

  在南浩街北段改造工程中,新辟三条东西向通道,自南而北依次是名人街、葫芦街、神仙街。

  旧时苏州元宵灯节,阊门一带极为热门,南濠街也是“张灯结彩”处,清潜庵《苏台竹枝词百首》中有一首即吟其事:“节届元宵日日晴,南濠灯市更鲜明。十番锣鼓缜街闹,争挟火龙地上行。”民间有“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之谚,彩子即彩球,以各式绸缎扎成花球故也。明清时南濠街为阊门外繁华商市之一,但毁于咸丰十年(1860),同治、光绪年间稍有恢复,传说某年南濠街失火,不仅街北端的鲇鱼墩遭灾,连山塘街小邾弄也未能幸免,民间因而又有“南濠街火着,带脱小邾弄”之语。西岸有一座三层的朝宗阁,建于2012年。600 年前,阊门一带的原住民被朱元璋赶散到外地,如今他们的后代来此寻根认祖,集资建了阊门寻根纪念地。阊门这一大片区域就是《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最是一二等温柔富贵之地”。

  明代文学家都穆、杨循吉曾家居于南濠街。

  南浩街以西就是鼎鼎大名的石路商业区,也是苏州城外最繁华之处。下面便路过金门,是护城河48景之“金门流辉”。金门墙体上爬满藤蔓,倒显得年代久远。金门的城门有三个门洞,中间的大两边的小,资料说它是“罗马式”,罗马式指一种西方建筑艺术风格。这里是金门路,比较繁忙,要注意安全。金门西百米处是南新桥,它们均是民国时间修建。南新桥是金门路的一部分,下金门路200米外为景德桥。古朴美丽的景德桥由三座并行紧挨着的桥梁构成,中间为平直的梁桥,供汽车行驶,两侧为玉带状的拱桥,供行人过往。桥拱那优美的弧形曲线带给游人一种爽歪歪的视觉享受。这座桥立面造型丰满,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与环城河风景带相得益彰。

  介绍完本文所涉枝节,接下来便该步入正题。

  三、活动规则及出句分析

  活动虽然终止了,奖金没有了,可影响却是持续 了下来。此联出句仍引得联句爱好者们萦牵于心,至今于虚拟网络世界仍不时见其踪影。此句真如此难以合榫么?抑或是评选规则过于严格,甚至是主办方借宏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炒作之实,有如现时之常态?要理清个中缘由,出句对句和评选规则乃是破解之匙。以笔者之能,原出句是遍地可得,评选规则如今已是难寻原文,只能借各种报道消息的引证得其大概,白纸黑字的对句也只能在网络世界中搜得大概。然可借此讯息,梳篦出一些雪泥鸿爪出来。

  先来看出句: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此句平仄为:

  通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仄 平通仄平仄仄(古音平水韵)

  此句机巧甚多。首先起首四平,后跟四仄,其次有“一两三四五”数字及暗嵌的数字“陆”,再次以三吴明清第一街指明南浩街所在地的历史之久远及盛况,其中三吴明清可以分拆为三吴和明清,也可以合为三吴明清;分拆的话,三吴是苏州的古称,明清意指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合并一起的话指三个国家——吴、明、清;无论分拆合并,在句意上都能说得通顺;并以水陆两旺四字点明其航运及陆运交通枢纽要地之地理冲要,水陆为河道和陆路交通之意的常用名词,并列结构,而陆字又为数字六的汉字大写,暗含数字六之意,只是以六释陆之意,则句意不通,但与句中所用其余数字连起来看,陆字就可以看作联句暗含的一个机关。所以,出句的含意有两个:

  1、(三吴(这个地方的)(水路(和)陆路(都)兴旺)(的)第一街的)名声((在)明清(时代))传(至)五湖四海。这个句意解释中三吴为形容第一街的词语,作定中短语中主语(第一街)的定语;而“明清”则是说明“传(驰)”这个行为发生的时间,作状语;水陆两旺这个短句也是修饰定中短语中主语(第一街)的定语,而(((三吴)的+(水陆两旺)的第一街)的)是宾语“名声(誉)”定语;(至)五湖四海是补语;主语则被 省略了。

  2、((吴、明、清三(个朝代)的)((水路(和)陆路(都)兴旺)的)第一街的)名声传(至)五湖四海。这个句意解释中,吴明清是以三个朝代并列形式作 定语修饰第一街,水陆两旺是另一个作定语修饰第一街的短句,在此基础上第一街再作宾语“名声(誉)”的定语;句子的其它结构成分与上一种解释相同。

  再说联句成对规则。联对源于律绝诗中的对偶句。自诞生之时起便烙上了诗句琅琅上口言简意赅的特点。自然就以诗词规则为其精要。也因此更着意于联句的含意和境界,在漫长岁月中并未另规别章明文其韵律规则,只是按诗词格律自然演化。虽然历史上也有诗词大家对联对进行评点并总结其妙处特点形成规则,但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如诗词格律一般集结在一篇文章中形成规制,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遵守。诗词作为古代文士抒怀明志结朋交友的主要文体,整体经历了从只求押韵脚的口语式抒情咏物诗歌如《乐府诗集》到讲究平仄对仗和句量字数的古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再到讲求格律固化声律平仄字序和词韵对仗句型的近体诗词这一过程,在这过程中诗词的规则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体裁型式也越来越僵化。联对也亦趋亦蹈,紧跟变化。但联对与诗词的最大不同是,诗词的句数比联对多,诗最少四句,长律理是只要句子是呈偶数出现,句数不限制,词则每句字数可不等,以总字数定类型,而联对因为是从诗词中抽出对仗的两句形成,只有上下两句对偶句,但每句的字数和短句数量不限制。再者诗词在古代是属于识文断字的文人专属文化体裁,做首诗得动不少心思,只有有闲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文人才会花这功夫去琢磨一首诗。而联对的两句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最短可以每句一个字,最长可以每句数百字,因而 不论什么人,只要了解一些联对规则就可以来上几联,雅俗共赏,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广泛传播开来。所以诗词有专文定规,而且规则越演化越繁杂以显其高雅;而对联只是流传过程中根据诗词规则的变化约定俗成其规,当碰到文与意难双全时,往往文韵退避三舍。由此演绎出许许多多文隽意永辞瑰境远的绝对佳联,也传出许多脍灸人口的逸闻轶事。虽然如此,但绝大部分人认同的联对常规还是与诗词规则相同,也沿用了诗词规则中的术语。联对的常规包括:

  1、格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2、出句和对句有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音步“节奏点”的节奏一致,句子语意完整;

  3、要求仄起平收;

  4、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完全相离以至于风牛马不相及,也不能“合掌”,最好是若即若离,且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求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的享受。

  如果要求严格按近体诗格律来联对,那么诗词格律里面的六要素细节就不能忽略了。包括:

  1、联对的出句和对句声律结构必须平仄交替,而且要符合规定的句式。最工整的是按马蹄韵组词联句就万无一失,如果不符合马蹄韵格律,对五字以上的单句要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否则就要对拗句进行拗救;

  2、出句和对句不能出现孤平现象,如有孤平现象出现就要按诗律规则更换特定位置的字以消除孤平现象;但因为孤平的说法只是从音步语感上进行判别,并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明确句型,因此有许多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概念越来越模糊,造成许多争议;

  3、出句和对句不能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及以上的相同音调,特别是每句的收尾句脚位置,如果在句脚处出现了三连或以上同音,那么是绝对被 判为不合格的联句,称为出格;

  4、出句和对句对应位置的字词必须字数一样,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具体来讲,按现代语法的词性分类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果是按古汉语的词性分类,就是要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等等;

  5、出句和对句的句法和语法组成、句式结构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6、出句和对句在句中可以规则重字,就是在上下两句的相同位置可以出现上下联各一个相同的字,但在上下联中的每个重字应该尽可能不同,除非是意境深远清新脱俗得到一致赞赏的联对,才能破例;

  7、出句和对句不能有同样的字,无论是不是同一个字序位置,术语叫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但这并不是绝对 禁止的,对虚词词性的字词,可以上下联同位重字,对于一字两义的字词,可以上下联异位重字;

  8、对于合掌问题,不仅是上下联句意不能相同(叫同意相对),具体到出句和对句相应字序位置上的字词,也不能是相同的含意或者描述同一样事物;如果 放宽规则,可以允许个别非中心词语合掌,也就是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的状况;

  9、对联的韵脚应该符合上仄下平规律,特别是上下联韵脚同平同仄,是绝对不允许的;

  10、上下联各句的音步节奏点或者语意节奏点平仄不能失替,就是说每句句中的音步节奏点平仄应该按平仄平仄......或者仄平仄平......这样的次序轮换出现,如果出现相邻两个音步节奏点同平或者同仄的现象,就不合格了,叫失替。

  以上10条完全按诗词格律规则拟联句的要求在楹联领域被 总结为对联八忌,部分地方按照六要素的分类将这10条要求归并到六要素条款下,称为对联六忌。完全按这些要求拟出的联句,中规中矩,工整规范,有如道学先生,行为语言完全拘泥于圣贤确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教条,虽然道貌岸然,中正冲和,却显得呆板僵硬,绝少令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的意味深长和发人深思、无穷回味,因而佳句绝对很少。

  至现代,因为古今口音的变化和拚音的推广,对文士吟诗作对产生了许多不便,因而汇集整理出新韵。联对方面到本世纪的2007年,由全国性的楹联协会制定了推荐性的《联律通则》,并于次年定稿。但《联律通则》只是汇集大部分人理解和认同的联对规则,以求最大范围的支持覆盖,减少争议,所以没有强制性要求必须遵守。只要吟对者的作品符合联对的常规要求而应和者无异议就可以。因此在对联活动中,都需要举办者或者主导者明确其适用的规则,否则按各自的理解,有时会产生很大的争议,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联律通则》对联对的规则条款,除了以上六要素以及八忌中大部分要求进行明确统一之外,按照以往历史对句习惯以及历史上流传悠久的绝对佳联范例,明确了从宽的规则及其成立条件,称其为传统对格,意求按六要素基本规则的“常境”、知晓古今独立创作对仗工整声辨律清佳联的“妙境”、善于“从法而出”汇古通今的“化境”三个层次来鼓励推广楹联创作,以继承先祖的巧思妙意,涌现更多佳联。

  知晓了联对的规则渊源和古今变化后,再回头来分析南浩街征联的出句,就会发现出句也并不是完全符合对联律八忌的要求,起首四连平,句中四连仄,破了不要三连及以上同音步的要求,并且音步失替。在机巧方面,出句除了嵌入的六个数字和一字双意这两个机巧之外,并没有历史上那些名联绝对的修辞特征比如叠语、嵌字、衔字、借音、谐音、联绵等句型格式。这样自身缺陷明显的出句,如果要求应对的下联在格律方面完美无缺地对应出句,无异于麻胡欲配菩萨,要求高得有些不可思议。也让应对难度成倍增加。这也正是持批评观点的阿泰对征联活动诟病的一大原因。当然,这也是主办方愿意出如此重金求稿的原因之一。从这方面来说,也无可厚非。

  但凡有效评选活动,主办方的意图、要求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征稿之类的文化活动,因为主观感受性较强,活动的规则,特别是评比规则,以及主题特点和条件说明是重中之重。对于楹联这类没有统一公众标准的征稿活动,主办方对规则和条件、主题特点说明、应和要求标准的交待是越完善越清晰就越容易达成目标。鉴于南浩街征联活动发生在本世纪的世纪之交,那时没有统一的联律规则明示出来,即使是非强制的推荐性规则也是征联终止四年后才出现的事实,要对出适配出句的对句,征联活动举办方确定的应对规则就非常关键了。而且出句还是未完全符合联律六要素的不规范出句,投稿在六要素方面要如何对应,失替和连平连仄要不要拗救,直接关系到对句质量优劣和应对难度的高低,主办方必须要细致明确。所以南浩街征对活动的投稿启事各项要求标准的内容非常关键。由于征联活动已经终止近二十年,现在要去找举办方原先的活动公告启事,是比较困难的了。何况那时是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刚刚兴旺起来不久,举办方想必是没在这个新兴世界发布公告,而是在苏州本地的比如报刊之类的传统媒体上发布讯息的,要想找到征联公告的原始全文,要不得上苏州的图书馆,要不得去媒体的电子档案馆才有可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笔者的网络搜索能力有限功夫不到家没搜到。总之我在度娘和琐狗上搜了几十页,也没找到原文,倒是大批的引流转载报道翻出来 一大堆。罢了,也不必费那么多事非得找到原文吧,对句最重要的是文字质量,至于规则,只是个门槛,从大堆的转载报道中引用的举办方权威人士或者评委的点评当中,推测下征联活动对对句的要求,再结合楹联自身的六要素条件,应该也大差不差。

  在南浩街征联活动最为吸引眼球的2002年,东南早报转载的新闻报道中有未点名的评委点评2001年的投稿作品中没有出现佳句的原因在于立意欠深、平仄不协调、上下联贯气差、内容上地域性不吻合等缺陷;在赵锡良的博客中一篇发于2007年10月的南浩街征联活动博文中介绍,主办方要求能勒铭在牌坊上的理想佳作,达到意境深、语言美、与上联气韵贯通的条件,同时该文介绍楹联研究会人员解释多次入选空缺的原因在于:

  1.此联为散联,联律不是很规则;

  2.此联中“三吴明清”为四平,“水陆两旺”为四仄,在楹联中四平四仄是犯忌的;

  3.在上联17个字中,镶有6个数字,其中“水陆两旺”的“陆”字既为与“水”正反相对的名词,又为暗扣数字“6”,不少人在此“卡壳”;

  4.对联看起来简单,学问却很深,讲究平仄,词性;

  5.要达到斯时、斯地、斯景及要有苏州南浩街的个性,不仅要雅俗共赏而且对平仄,描述对象等要有一定要求。

  另外诗词在线门户网站在2010年4月发的名为《析苏州南浩街历年优秀对句》文章中介绍,活动对对句的要求包括对句需平仄相对和字词的词性如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相对,同时下联必须与上联呼吸相通,气韵连贯。据文章介绍,2002年征联活动参与者中不乏大家和楹联专家,但即使是这些高手,也仍然未能创作出令主办方满意的佳对。个中原因,“在于这些应征者对苏州南浩街万人码头的征联宗旨缺乏了解,尽管应征者采用了多种形式,但都失之于生硬,抛开了南浩街和万人码头,信马由缰。更多的作者,对楹联艺术的规律了解不够。......“2002年投稿达六万余条,评委从历年的9名扩大到12名。这些评委们分析认为,2002年的所有稿件“6万条应征作品都不能入选,主要原因是,除了平仄和暗嵌的‘陆’字是难关外,绝大多数应征者没有扣住苏州南浩街主题”。

  从以上新闻报道和分析文章中涉及下联对句应对规则的内容来分析,主办方的对句标准是比较苛刻的。要满足平仄相对、字词词性相对等六要素要求,还得立意深远大气(实际来说就是正面溢誉南浩街)、要涵盖苏州南浩街斯时斯地斯景及独特个性、要语言美、要与上联气韵贯通、要完全贴合上联的语句特色(即暗嵌的‘陆’字、所嵌的六个数字、三吴明清四字的两种句意解释)。但参与评选的评委同时也表示出句联是散联,散联就表明对句与出句之间的格律六要素不能严格的一一对应,而是以立意和气势境界为标准来衡量对句的优劣,而格律六要素并不作为硬性的合格甚至佳作评选标准,对句在意境、独特特点描画一致、语言优美节奏明快与出句一致、含意与出句相接、出句的机巧机关予以贴切应和这些方面上佳,如在六要素的平仄、词性相对等方面能完美对应则更妙,未能严格一一对应,可不予深究的。对于出句的四连平四连仄也可以不予拗救。如此,楹联研究会人员、主办方工作人在屡屡强调出句的犯忌处之外,又强调要平仄、词性的严格要求等格律六要素要求,就有矛盾了,意图令人费解。

  总体来说,南浩街征联这个出句的完美对句,应该是满足三个层次的标准要求,首要是立意意境气势,对句与出句的音步对应是否和谐,对句自身的语感是否明快爽朗琅琅上口,与出句在内容上相接,没有合掌或者背离不相干现象,这是佳对的入围条件;其次是对句内容与南浩街特点的贴合度明示度,以及对出句巧对机关的响应程度;再次才是对句对联律六要素的符合程度,这第三层是锦上添花项,能完美符合联律要求是绝佳上上联,如果没有,那么绝大部分格律标准满足了,个别地方出律,部分细节有瑕疵,只要满足前二层标准,就可以认定为佳对,可以勒铭于牌坊。如此,下联的投稿对句要满足下列按上述三层次顺序列出的条件:

  1、全句含义、气度要至少与出句持平,胜出者更胜一筹;

  2、句意相联,对句与出句在全句的内容含义上要互相联系,要不是说同一种事物的不同两面,要不在逻辑上能相互联贯起来,要同时避免完全无干和合掌两种现象;

  3、对句与出句的音步和意步完全一致和谐;

  4、对句的音调铿锵,错落有致,朗诵时琅琅上口;

  5、对句能全面描绘南浩街的古今特征,或者生动点明南浩街的主要特点,在历史、地理、经济、人文方面;

  6、出句中所蕴一字两意、嵌合数字、三吴和明清内涵这三个机关,也需要在对句中另拟相似的字词机关予以应和;

  7、尽可能符合联律六要素要求,字句分节相同,对句各字平仄完全与出句对应(专有词类不限),为:仄(通)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古音平水韵),或者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变格(即奇数字位的平仄与出句相同时不需救拗,按原拟字词排列即可,不需更换);

  8、对句所用字词的词性要与出句对应,要不按古法对应虚实,要不按现代词性分类一一对应;允许动词与形容词性对应;另外按古例中采用特殊对联修辞手法的可以不限词性对应。

  9、对句句型结构及成分组成,尽量与出句一致,或者大部分一致,个别句子成分变化,只要语意通顺,音节抑扬顿挫有致并与出句保持一致,语言优美大气,可以放宽。

  四、对句应对分析

  一般来说,绝对是仅能拟出一联对句的,对句的每个字都不能更换,每字所处位置也不能变动。能够变换的只能说是佳对,却不是绝对。以上诸条件中,完全满足称为工整最佳绝对,其次可以称为佳联绝对的,为满足第二条,第一条的平仄在个别位置上的字与出句对应位置相同,或个别机关未能完全满足而其余条件完全符合的对句。这里要注意的是,有瑕疵的次佳句要称为佳联绝对,必须无更好的对句出现情况下经公认,如果有经公认更佳对句出现,那么原称的佳句自然就要让贤归位。

  对于平仄韵律要求,鉴于对联是由诗词演变而来,所以在古代文学界是执行一条不成文的通则,就是对联的平仄就按诗词平仄格律来。诗词平仄格律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在明清时禁戒森严,达到高峰。为追求音律的通畅上口,在讲究意境气势的同时,对每个字位的平仄要求很严格,稍有出格便视为残次。甚至有一知半解而吹毛求疵之状。结果造成众多禁忌出现,如合掌之说,用典之说,失替之说,乱脚之说,等等等等。但这些规则在前人的诗句中也偶见,有些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古今口音的演变,更是繁复无比。为圆其说,便又生出无数变通之规。可众说纷纭,无法服众一统。这便造就了古诗词和联律界评点主观性强,差异大的特点。不过笼而统之,概而括之,无论对联还是律绝,首先以意、势决佳,其次以音律定胜是通识。

标签: 温柔到爆的神仙句子配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