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活(上)

语录库 101 0

一 大一的欢乐

  邢 若

  1 负笈北上

  1998年7月我以文昌华侨中学文史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我第一志愿是法律专业,接着是新闻,然后是汉语言文学,最后是税务专业,档案专业我坚决不报,并且写上不服从调剂,那年因为党的十五大刚刚开过,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所以那一年,法律专业十分抢手,大家都奔上去了,我也不例外,但我却被分到中文系,我觉得那是天意,我在初中和高中时都力想加入文学社,但不知何种原因都置我于门外,我觉得十分奇怪,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买书,而初中时买的第一本像模像样的书是《今译唐诗三百首》,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按照今译的方法,还写了几首描述边防的“诗”,并让我的同桌,他的书法比较好,帮我抄写在一个精致的笔记本上,我觉得这是文学对我的最早启蒙吧,另外我觉得中文系的氛围跟我的爱好及性格比较相契一些吧。

  去西安的时候,之前只通过杂志知道西安是有着古城墙的,对于周秦汉唐故都的了解可能也仅限于此了。父母亲送我到机场,在机场又碰上了两个西大的琼山新生,到重庆江北机场侯机室的时候又见到了两个琼海的新生。飞机飞越长江北上,秦巴山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飞机票是一个侨中的校友赠送的,那是作为学校文科状元的嘉奖。

  我第一次跨过琼州海峡,负笈北上。

  2 西安印象

  飞机飞临古都西安长空的时候,盘旋了一圈,对于城墙我是没有多少印象,但对钟楼的金顶,至今令我难忘,印象极其深刻,因为那种鸟瞰一座城市宽大的视野令人终身难忘。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时候,村里的一位堂姨已在等候,她在西北大学会计系学习,是96级学生,比我早两届在此之前,我也只是春节在家见过她几回,毕竟家在海口,她回乡过年并不是太多。她的迎接,使初出远门的我,对西安除了兴奋的感觉,还有一种镇定。机场大巴带着我,穿越平坦而灰色的关中平原,越临近西安,比较陈旧低矮的建筑陆续进入视野,一片灰蒙蒙的感觉扑面而来,到处是灰尘,是西安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到了学校,西门以及校道两旁的树木似乎跟外边的世界如出一辙,到处是灰色,那松叶的绿色绝对不同于家乡,它有些呆滞,因为有一层比较厚的尘土覆盖在上面,所以它给我的印象不是那种生命挺立的姿态,而是有点懒散的感觉。

  3 西大感觉

  在报到的日子里,堂姨的一位好友,她是西大电子系的毕业生,她寄宿在堂姨的宿舍里准备回来西安找工作。在报到的那天,她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不至于在长长的排队中不知所措,至今忆来,仍令我万分感激。

  学校就像西安的布局一样,道路很直,棋盘一般的布局,四四方方,使我很快就熟悉了学校的道路。学校的景色绿化都十分的好,紫藤园的宁静,木香园的典雅,还有科研楼的高大,图书馆的雄伟,中心大草坪的大片绿色,还有周围的松柏成行,亭亭如盖, 图书馆前的鲁迅塑像,文学院对面的孔子塑像,更让我们感觉到那种文化的气氛迎面扑来。而学校大礼堂前刻有张学良的碑文尤其引人注目,而一些仿苏联的教学楼对我来说前所未见,那种木式结构的楼顶的横面上的色彩令我着迷,还有新生宿舍的红砖表面使我们大为惊讶,因为如此特行独立。走进宿舍那时那种刚刚粉刷的墙面泛出的味道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些古老的房子闪现校园各处,足见其历史之悠久,这种现代和历史交织的感觉,使我们有着不尽的自豪,加之穿流不息的学生,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校园里到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使得我感到新鲜而奇怪,更让我初步体会到学风的严实,但又让我感到有些紧张,人家都是如此学习,自己又该如何在将来迎接挑战。在西大的最初的日子里,样样事物分外新鲜,所以欢畅的心情一直溢满我的心头。

  4 天之骄子

  在参观完学校的各种措施之后,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了。在我们的这一年,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出席了我们的开学典礼,这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代表新生演讲的是我们中文系的一个女生,虽然这是倒后来才得知,并且后来知道了中文系出了像贾平凹这样的著名作家,西大中文系也因为在文化以及政府部门出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在陕西极具知名度,并且这一切又被其他院系的学生所羡慕,我们时时感到了作为第一系学生的光荣与骄傲。

  中文系因为建系最早,是传统学科,师资力量也就较为雄厚,这一切经过宣传,有些甚至是有些夸张,使得当时的我们有些目空一切。似乎自己已经就是国家之栋梁,未来的作家。自从上了中文系,戴上了西北大学的校徽,我们似乎都觉得作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作家梦一直永存心底。我们走在西安的大街上,都是阔步前进,那种自豪的感觉十分的美妙,虽然我们现在仍然是一个学生,将来可能是个大作家,这种感觉,就像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一样,心中鼓荡着涌动着青春的激情。那种天之骄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之而来,我们开始正式开课了。课程安排较为紧凑,我们对于课程都有着十分的热爱。老师的上课也让我们感到满意,因为在我们感到新鲜的阶段绝对是不会有着太多的挑剔,并且第一学期给我们带专业课的老师都是副教授以上,使我们更加深信历史悠久师资优良并非虚言,使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感到我们是考对学校上对专业了。在以后宿舍里面的言谈中,似乎我们已是学校培育的英才,虽然院里不止一次谆谆教导我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基础知识,不要做太多作家的梦,那毕竟是极其遥远的事,可能是一种可能,是要靠天分和机缘的。但我们觉得作家其实离我们越来越近,所以对于一些小系的学生,我们那时确实表现了一种不可一世的气概,那种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身上体现最为充分,表露无遗。

  5 边家村

  边家村是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庄,她的具体界线我没有多少了解。那也是西安城西南城墙边上的一个古老的村庄,在明西安城外有着众多的这样的村庄,而现在城市化已经如此发达,村的种族的群居的文化形态已然非常淡薄,但是她的名字最终还是保留下来了,而作为主要存在的标志是公交的边家村站,和我们得以受惠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边家村同文化宫大学南路一样成为我们大学时期上最亲切的地名。第一次在两个97级同乡师兄带领下,到街上买日常用品就是到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旁边的太白商厦,第一次跟宿舍同学第一次逛夜市,有着在大学南路买到五毛钱一斤的葡萄的新鲜和兴奋,还有学校西门外那条太白北路,我刚来的时候,那条路上夜市热闹非常,小摊特别多,有卖像台灯皮夹等日用品的小摊,也有旧书盗版书的小摊,有关于盗版书我也是第一次在这里体会的,还有卖炒栗子卖山楂片卖盐水清真花生的小摊,当然少不了的是臭豆腐和爆米花烧红薯的小摊,而那几摊羊肉串麻辣烫热气腾腾,煞是热闹,天一黑他们就挂起了红灯笼,加上地方味十足的吆喝声,碳火在炉里泛着红光,升腾的烟也袅袅而上,小小的板凳围着桌子排着,成扎的啤酒叠在一块,这一切很能吸引我们的目光, 同乡方友哥和他武汉的大学同学在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国庆来西安时,我们就曾在街边的羊肉串摊上大快朵颐过,他如今依旧记得西安烤肉的味道,而我毕业后每每都有忆起西安烤肉的味道,那时还有我们98级好几个海南老乡在中秋节晚上聚餐吃麻辣烫借此怀念家乡也是在这条校西门外的太白北路上,作为新生的我们,觉得这一切十分的新鲜,所以经常结伴穿行其中,这当中似乎有着不尽的乐趣,所以我们也就乐此不疲了。但不久之后,太白北路就整修一新了,小摊也给整顿了,作为新生的我们刚刚从中得到新鲜的感觉也就消逝了,虽然有一些烤羊肉麻辣烫摊儿也转移到西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中间的大学南路西段重新开业了,但我们一下子还是感到落寞不少。而一说起大学南路,我们就觉得亲切不少,我们刚读大学时,大学南路非常热闹,两边的商铺连绵不断,一直连到含光路上,而店铺多为服装店,安排序号整齐排下去,店子不般都不大,仅容身而过,但作为新生的我们对于东大街小寨这些热闹地方并不太熟悉,所以逛大学南路是我们闲暇时光的消遣,大学南路还有一些糕点和食店,附近有所小学,还有大片的居民区,那时环城南路还是单行线,有一些出租车经常穿过大学南路,所以里面整天熙熙攘攘,使本来不大的路面更显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到了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这条路又被整顿了,两边的店铺好多都被拆了,整条街变得疏朗好多,但显得非常的冷清,临毕业时走在大学南路上,学校的高墙高高耸立,人显得格外的渺小,和冷冷清清的街面倒是对称,但是原来的生气蓬勃已不复存在。

  6 读书生活(1)

   在大一我比较喜欢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讲》课,刘应争老师安排了好长的书目,我基本上都读了的,并且在那里感受到真切的文学的最初熏陶。刘老师比较幽默,加上他的西安话讲,使我们上课分外轻松,意趣盎然。在他的那里,我知道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现代文学六大家,对于鲁迅,老师给我们最初的分析,使我对他以前那种刻板的感觉得以改变,但并未致以最高的敬意,最终对于鲁迅的完全理解是在上现代文学史时任广田老师的讲课,因为他是个鲁迅专家,而到后来我已经读了大部分鲁迅的散文小说,那种理解变得十分的容易。郭沫若我对于他,所有的印象来自他的《女神》,一切的一切,使我永远熟记。他的小说我是不大看的,其实文学史上介绍的就不多,找起来也并不容易,作为伟大诗人的他,小说驾驭的并不令人感到精彩,我略读了一下也就放下了。茅盾的《子夜》是必看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看了他的《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于二月花》,但在大一的日子里,只能专注于大作品。巴金和老舍的作品,是我在大学里面看得最多,这并不能证明他的作品都是最优秀的,只是他们两个太熟悉了,而且在图书馆里,他们的作品我借惯了,轻车熟路,读的自然多了。特别是巴金,他真诚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最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一些话,我依稀还记得一些。曹禺的《雷雨》,高中的语文老师曾经让我们模拟表演过,而在高中时,我也把电影作品也看了,但再次读他的时候给人的震撼也是非常大的,那种有比较透彻体会之后的重读仍令人收获很多,高中时的阅读毕竟也只是节选而已。《文学概论》带课老师的赵小雷博士和张孝评教授更是难得的随和,虽然他们不断蹦出好多专业术语,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是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一直存在,我们更觉得津津有味,不觉下课时间匆匆而来。文学创作课,我们觉得老师有些古董似的,所以大家都要做笔记交作业,他还给一些同学像书香世家、诗人、评论家的称谓,但是他对于贾平凹的女儿有点偏心,他是个爱点名提问爱读学生作品的老师,而每次必定是要问贾浅浅的,或者是读她的作品。但是现代汉语课让我感到有点吃力,因为听课的效果不是太好,文学院的三个班都挤在一块,去晚一点,因为前排的位置永远是女生的领地,只有最后排的座位暂且容身,所以恶性循环的后果可想而知。但是第一学期的功课让我们轻松而过,所以春节回家的心情十分的舒畅。在大一的日子里,虽然学习的压力明显的增加了,但是那种新鲜和欢乐的气氛仍然荡漾在我们的周围。我觉得那时的我是充满着一种张扬的气息,有如汉唐的风格。

  7读书生活(2)

  第二学期,课程表被排得满满的。春节过后喜悦的心情正逐渐退去,古代汉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加入,变得功课越来越艰难了。但是上个学期的轻松过关的心情还在,侥幸的心理依然存在。所以书还是读的,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的书目我还是大部分都读的,然后按照姜老师的要求逐篇写评论,姜老师讲课非常认真,作业批改极是认真,有时有关于文学问题的疑问,我在本子里说了,她都是一一作答,可谓诲人不倦。她的讲课很受欢迎,有一节课,她把我们带到学校的大草坪上讲课,我觉得很有风格,就像泰戈尔那样,徐志摩极其推崇。当代文学作品选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两本书和一个流派。书就是柳青的《创业史》,因为它是文革前的我看得最仔细的一本书,而山东作家张炜的《古船》却令我十分震撼,我深刻理解这个社会的人的残酷和斗争的启蒙以这本书开始,我把她推荐给宿舍的同学们。而文学流派就是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文学寻根派。我觉得文学的确应该反思过去,从文化的根源当中,寻找自我。像韩少功的《爸爸爸》还有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当然在这当中也看了不少贾平凹的作品,因为同门师兄的缘故,好多能读的都读了。读书大部分都是在图书馆了,这学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读读书,而由于天气转暖,有不少时间我也到运动场去打打排球,冲完凉到教室一转,没了座位,就只好上图书馆了。

  8 排球生涯

   大一的时候,我还是参加运动的活动,比如打打排球,在学校,海南学生排球和足球素质是比较突出的。校足球冠军之争在经管学院和文学院之间,而两队队长及过半队员皆为海南籍学生,而排球基本上为海南学生的天下,校男排冠军之争为计算机系和经管学院,计算机有5人为海南学生,而经管学院则6人清一色海南学生,候补都是。我作为文学院主力参加过一届校男排比赛,而文学院照样是5个海南学生,其中我们宿舍就占三人,我们顺利打败城资环境系进入八强,而城资系也有2个98级海南学生,所以校男排的比赛基本都在海南人之间进行。所以平时在校排球队训练的场地都是我们这些海南学生在打球,然后大家一块吃饭,吃饭之间又聊聊天,然后一块上浴室,时间飞快而过。所以这学期读书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的充分。平时也打打乒乓球,但是学校的乒乓球台远远不够。说到排球,2000年西安文昌临高定安三县市同学联谊会都在西北大学联欢,后来就安排了一场比赛,观者除海南同乡外,精彩的比赛还吸引西北大学的同学们驻足观看,当中文昌队胜出。而同年以文昌队为主力组成海南椰树队被特邀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男子大学生联赛,这也是海南排球队的光荣。

  9 联谊宿舍

   1998-1999年,联谊风行于西安各高校。当时西大经管系2526宿舍同西安外院日语系一专业联谊。而这条线的连接主要由两个文昌学生穿引。而我这个几乎是2526编外舍员也多次参加了这个联欢,她们宿舍的9个女生我还是比较熟,特别是当中的天津姑娘史凤玉,我曾经回过她们的 ,当时我受余秋雨的文字的影响特别深,所以写的也算文采斐然,但是可能酸气十足。她们来西北大学串门,我们经常到西安外院做客,大家一块去曲江春晓园游玩,有一次,她们用日语唱起一个欢快的歌曲,至今令我难忘。当时学校里刚通电话,所以电话聊天比较多。由于那时我的功课也比较忙,参加的次数并不多。最后一次我到外院,是我一个高中同学来西安玩,北上保定,我跟史凤玉借学生证买火车票。总而言之,我觉得西安外院的9个女孩是非常可爱的,我觉得在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大学女孩的精神风貌。不知道她们最近好不?我知道史姑娘留在西安某大学教外语。而另外的一个联谊宿舍却是我们中文系同班的1308。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学校开通电话的时候,我们的电话从早8点多一直打到下午的三点多,中间没有间歇过,可见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期待彼此的交流。于是我们之间比班上其他同学走得更近了。我们一块聊天,一块玩,我们跟她们借笔记,他们给我们占座位等等,特别的是我们在阳春三月杨柳吐绿的时候曾经组织了一次春游,到郊外的荆峪沟游玩。那一次,我们划着木船,在冰凉而显翡翠色的水面上留下了我们的笑容,路外有芦苇,山坡上游人骑着马走过,那真是犹如画境的境界。后来弃船登岸,穿过竹林,见过茅舍,我们看到了很小的瀑布和更广大的湖面,那一次春游我都专门用文言记录其趣,但于今已无从寻觅。

  10 国庆之行

  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国庆节,友哥自武汉来西安游玩,当时我对于西安并不是很熟的我只好向西安同学那里打听了一些旅游的信息。于是,我们就这样上路了。

  来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必定是要去的。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兵马俑,国庆旅游的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只好站着,出城就花了不少时间,到了临潼,到处是人山人海。

  我们先吃饭,就进入兵马俑。兵马俑军马阵势惊人,俑人个个魁梧,我就一个展厅展厅慢慢地看,看完实物又看旁边的文字介绍。但是友哥有些走马观花的意思,加上人流较多,第一次的观看毕竟粗略。但是出兵马俑的时候,友哥和我倒是买了不少仿制小兵马俑,我还买了一个铜车马的仿制品。我们都觉得这个东西十分有趣,,所以也就尽兴而归了。

  回到西北大学的时候已经夜幕降临。小摊上的炊烟已经升起,为了夜里登华山,我们就匆匆吃了些东西,买了一些水和食物,就赶去火车站坐车去华山了。

  到华山脚下已是十点多,华山的庞大山体隐约可见。我们租了手电筒之类的必需品就兴趣勃勃登山了。夜里登山人不少,都是为了赶上看看早上的日出。在登山的路上,泉水哗哗的响着,石头耸立着,我们抬头望望蓝天,天是那样的湛蓝,虽然爬山的时候有些累,但是大家在山路上互相照应着,感觉到非常的热闹,那份发自心底的欢喜,就像小的时候跟着爷爷看电影回来的路上的那份心情。华山道的艰险世人所知,1984年第四军医张华救人的故事就写在小学的思想品德上,所以我们登山有时也攀着铁链,小心翼翼。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只听到人声一下子多起来,回头一看,山路上灯光闪闪,就像红军长征时的蜿蜒而行时的火把一样。

  我们终于爬到东峰了,天一下子变冷下去了,日出迟迟未出,只看到朝霞的云纹,到最后才看到一点日出的景象,全没有电视上日出的壮观。在东峰上往下看,真是万仞高山,说是气概惊人一点不假。而下棋亭是那样的精致,真是风流万分。我们只在东峰下边留影纪念就匆匆的下山了。虽然最高峰的南峰近在咫尺,我们还是选择了下山,因为太累了。

  下山的时候,方真觉得华山之险并非虚言,但有个同伴,竟自个一人,选择解放军登山的道路,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那条老路下去了,我们后来得知真是嘘唏不已。因为登山的时候是在夜里,也是往高处走,虽觉得山势陡峭,但下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抓紧铁链,一小步一小步往下爬,那种登山的豪情已无影无踪了。

  下山的时候,倒是饱览了华山的秀姿,但是下到山脚,已经跨不出一小步了,脚上早是水泡群起了。回到西北大学的那一晚,我们睡得很甜。

  第三天早上,我跟友哥到西安西门(安定门)照相留念,然后在钟鼓楼广场一带逛逛,最后我们走进了回民区,在那里,大盆羊肉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11 曲江春晓园

  曲江春晓园就在南郊的大雁塔旁,有唐一代,及第进士雁塔题名之后,皇帝就会在曲江设宴款待这些才子,曲江为唐代游玩胜,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都会相拥而来,而朝里的一些达官贵人也都会借此机会挑选乘龙佳婿,所以也就分外的热闹。所以唐时关中八景就有“曲江流宴”,可见当时确实盛况空前。

  而今曲江遗址早前就为农田,不知道几时谁人兴建了一个曲江春晓园,也倒有些气派。

  我们是在10月4日去曲江春晓园的,作为社会学协会纳新的第一次活动,新生去的就特别的多。在园里,我们也搞了一些活动。但是曲江春晓园的美也给我留下了对于西安最新的美好印象。

  春晓园远离市区,环境优雅,旁边是大雁塔,还有一条仿古的街道,有蔷薇园,所以是一个旅游的热点地区,而园子收费仅四五块钱,我们团体进去也就二块钱,所以每到周末游人极多。

  在曲江春晓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在各个地方用很精致的木板写着王维的诗句,给人一种很文化的感觉。就像在一片竹林里,写着王维的《竹里馆》,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虽

  然王维所写乃是其辋川别野的精致,但是用来形容春晓园竹林的深幽倒也相宜,通过诗句及其精致的装饰,倒是见出古长安的文化韵味来了。像家喻户晓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园子里也有标志,可见春晓园对于王维是十分的钟情了。

  在春晓园,假山亭阁是有的,小桥流水也是有的,花红柳绿的,而我也是在园子里第一次见到或者是感觉到垂柳的风姿,当时我还跟一个同学在一座桥上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当然银杏的高大幽雅,以及她那金黄色的叶子,都给人一种安静满足的感觉。当然里面的柿子树是非常多了,就种在斜坡上,十分的诱人,在一个同学的鼓动下,我爬上了柿树,摘了几个柿子,但管理员终于发觉了,就围剿过来了,因为我爬得高,虽然看到下面的人作鸟兽散,我还是来不及,被抓了个正着,后来社团来的组织者帮着我解释了一番,最终我以物理系的张强写了个检讨了事。说到柿子,我们在临潼倒是买了一大筐回西安,而学校里的柿子饼曾经吸引过我一阵子。而我见到很好的柿子树是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一排过去,十分壮观。

  在曲江春晓园里,我最初感觉到西安最初的美。

  12 古陵行

  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关中自古帝王乡,关中黄土埋皇帝。汉唐之陵罗布于渭水之阳,当时我参加了学校的社会学协会,当时她也组织了不少的游玩,完全是第一大社团的气概。我们去陕西苹果之乡做社会调查,顺便去了昭陵博物馆参观,看到了李世民生前的光辉和死后的荣耀。昭陵实际上开了以山为陵的唐陵风格,她的陪葬陵墓之多分布之广为至今之最,而她的石刻艺术最为著名,比如昭陵六骏以及一些碑志等等。昭陵博物馆就建在李责力(绩)墓之边。尉迟敬德墓和长孙皇后墓离之不远,后来我们还登上了1188米的九峻山,山势突兀陡峭,李世民的昭陵就寄身其中。在山上有多座公主墓在其旁陪伴,有新城公主和信阳公主等,这是文臣武将没有的待遇,虽是如此,但因为去的时候已是深秋,黄草漫长,秃石突现,一片萧瑟,苍凉之气遍布其间。我们爬到顶峰,举目望去,关中平原显得朦胧而宽阔,回思盛唐之过去,真是不禁使人生出念天下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的感慨。李唐江山已随风而去,已然消逝在人们不尽的赞叹当中。只有登临胜迹,才能重新唤起人们有关于历史灿烂光辉的回忆!

  后来我又去了乾陵,那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陵,是至今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唐陵。我们先去梁山脚下的黄土民俗村参观,然后沿着小路直上梁山。

  看到乾陵那种惊讶震撼我至今记得。昭陵我们已无从觅起其当年的盛况,而秦陵虽然十分之高大,但相比梁山中的乾陵,说是小巫见大巫那一点都不为怪的。

  我们是从梁山的脚下爬上去的,而不是从正门走进去的,正因如此,乾陵也从中显示出她的落差的巨大,而用来表示这一切的就是她的台阶,她的台阶之多之高可能为全国之最,据说有五百多级。笔直的司马道两边有石马、翼马、石朱雀(即鸵鸟)、翁仲还有华表等等,我觉得她比起故宫的气概不知威武多少倍,因为其巨大的空间感。

  在历史上,武则天的无字碑成为历史难解之谜,武则天其鼎新革旧的气概和功过由后人评说的态度更令人景仰。而以她对应的是李治的述圣记碑不免相见成绌。

  值得赞叹的是61王宾像,但可惜头像已不见踪影,但唐朝对外交流的广度由此也可见一斑。说古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热闹的城市名副其实,就今天西安明城墙的规模已令人叹为观止,但它只不过是唐长安城的十分之一不到。

  乾陵虽说受到不少的盗墓者的侵扰,但她始终坚固如初,因此其流传着许多传闻,令人啧啧称奇。乾陵的地貌就像一个美人平卧在渭河平原之上,真是天造地设之美。

  下了乾陵,我后来又参观了永泰公主墓和乾陵地宫。在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发现了好多壁画,壁画跟唐三彩等器物共同构成了唐文化的绚丽多彩,其真实记录了唐代人们生活的场面,而其保存的完好,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她现在都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刻印在中国的历史图册上。永泰公主墓也是咸阳历史博物馆所在地。

  13 延安黄陵行

  来到陕西不到延安,也正如来到西安不到兵马俑一样,那会使人引之为憾的。因为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其闻名遐尔不言而喻。我们的期待终于在1999年初春得以实现,这一次成行是以采风写作为名的,文学院也算是慷慨的给了一笔资助款项,那是作为实习的费用,虽然车水杯薪,但她毕竟给予我们学院重视的欢乐。

  我们是在傍晚的时候出发的,那时西安下着雨,不小,也不大。在夜行的火车上,我们的气氛非常热烈,虽然也担心着延安也着这么大的雨,但毕竟大家还是第一次这么多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并且也都认为这将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带队的是郭兆武和冯有源老师,他们都是我们的写作老师。而在次之前,前遣队已经到达延安,并已帮我们联系到住处。

  早上到延安的时候,天灰蒙蒙的,飘落着雨丝。先到的同学和车已经在车站等待。到嘉岭宾馆的路上,我们终于看到了延河和宝塔。

  对于住处我们是非常满意的,环境不错,离宝塔又近,因为宝塔山原名就叫嘉岭山。

  我们的第一站是枣园。那里的枣树非常多,加上又是初春,树叶刚刚吐绿,那种嫩绿十分清鲜,是生命盎然的姿态,她和我到宝塔山的路上看到山上的翠绿一样,使我感觉到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枣园里枣树不少,并且都吐着嫩绿,春意盎然,也有不少的窑洞,这当中有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旧居等等,但最著名的可能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大礼堂,枣园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诞生地,毛 追悼张思德的讲话就是在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直至如今。我们参观了窑洞,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扑面而来。窑洞前有不少卖着毛 像章的店摊,也有不少游客在窑洞前穿上红军或者八路军的服装照相留念,我买了一个装帧非常精美的羊的剪纸,但也是因此,我们几个人不能赶上去杨家岭参观的机会,我们以为他们都回宾馆了,所以到杨家岭的时候,我们只远远看到毛 的塑像而没有进去。杨家岭比之枣园名气要大的多,小学的文章还有中学的历史介绍都比较多的。

  后来我们自己去参观了清凉山,清凉山和凤凰山嘉岭山三山拱卫着延安城,清凉山的下面有新华社解放日报新华书店等等好多文化机关的故址,再往上爬一点,就是比较著名的万佛寺,寺内有万佛洞石窟,其跟清凉山其他石窟一起共为37处,其造像迥异,内容丰富,造像具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代风格,也有世俗人的真实形象,显示出宋代石窟艺术清秀华丽又纤巧细腻,富于洁净素雅之感,被誉为“国宝”。万佛洞石窟其大都为宋代所开凿,洞内刻有神态各异的石佛多座,跟清凉山其他石窟一起称为万佛洞石窟,号称宋代石窟之最。万佛寺内烛火摇曳,香火旺盛,而寺的周围随处可见一些造像环绕其中,而我们都到了它旁边的月儿井看了,井上建有印月亭,就在面对延河的一边,听说她比较神奇,登上印月亭凭栏俯视,能看到一勾弯月印照水中,十分奇特,我们看时似有若无,模模糊糊,就故妄信之吧。好像还能在那里可以看到水照延安的景象,但我们未能得而见之。但在差不多到山顶的时候,有一个琉璃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塔身布满许多彩色的小佛像,还有二龙戏珠什么的,据旁边的简介说,它为明朝崇祯年间所建,听说还是陕西省唯一的,但它暴露在露天风雨之中,所以表面都有些斑驳了。而爬到山顶的时候却有一个道观,是为清凉道观,是以真武祖师庙为主体的寺院古建筑群,道观建得金碧辉煌的,它的台阶不高但很陡,但因我们到山顶时已是黄昏,也只是入内匆匆看过,但还是看见了一两个道人,令我们十分惊喜,而他们对我们这些来客似乎有一种视若不见的超然感觉。我觉得就是这样一座山,山脚是共产党的机关,中腰是佛家的寺庙,山顶却是道家的庙观,正如中国古时的儒佛道三足鼎立一样,但是在延安时期,这些庙观必然是没有香火的。

  从山上下来,看到延安城的是分外的清晰,特别是一些民居引起我们的注意,觉得十分的新鲜。在夜幕中,穿过延安的街市,沿着延河,我们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早上,我们兴致勃勃爬宝塔山了。在登山之前,大家都在山脚下照像留念,我们还走进了宝塔(嘉岭)山下的嘉岭公园,那里面有一个颇为壮观的书法长廊,范仲淹曾是延安的主官(延州知州),率兵抵抗住西夏的进攻,长廊中我记得有范仲淹的词作品,写得极具气派,在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对于好的诗词,都会抄下来仔细玩味,现在我把他的两首词作抄录如下特别是“碧云天,黄花地”: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而他的词通过描写边塞战争气氛可谓开创了宋词豪放之风气,在政治上,他曾任宰相,主持过“庆历新政”,在文学上,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为北宋之大家,而他的《岳阳楼记》更是神来之笔,为天下至文,所以范仲淹真为宋代文人之典范,是实践古人所言“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典范,终于没有辜负赵宋王朝对于文人的优渥照顾。嘉岭公园里还有摩崖石刻,其中“嘉岭山”位居其中非常注目,我还在门口买了一些生肖的剪纸,剪纸和安塞腰鼓,正如宝塔和延河一样,她已深深刻印在延安人的心中。

  上宝塔山的路上,路边的树吐出了嫩芽,叶子是青青的,让人感觉到分外的清新,正符合我们登山的心情。在山腰的地方,有一座摘星楼耸立着,分外的雄伟。我们都上去了看,在摘星楼旁边,还有古烽火台的故址,想必范仲淹将军曾在这里横刀立马过。

  登上山顶,世界一下子开阔不少,延安市尽收眼底。大家都在忙着照相,我们大部分人也排着队,准备登上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塔,塔是唐朝中宗朝所建,现塔为北宋重建,即使在古塔众多的陕西也算得上是老字辈了。塔为八角九层,里面的空间不大,同学们弓着腰沿着台阶,有说有笑的爬上了塔顶,那种登高眺远的喜悦一直洋溢在我们的笑脸上。

  在下山的时候,在一个亭子里,我们都围着一个陕北的老汉,他是陕北老汉的传统打扮,头上包着羊肚儿毛巾,腰上扎着红腰带,虽然是五六十岁的年纪,脸上已有皱纹,但是无疑他是非常精干的,他的歌声嘹亮且富有穿透力,在那里,我第一次感觉到陕北民歌的魅力,老人的表情十分生动,我觉得有着一份神奇,我对旁边的小邓、小边等女同学说,你看,他会放电的,正瞧着你呢?她们一看,果如其然。他的表演可谓声情并茂,他的精神更是十分向上的,非常乐观,这使得我对他的表演印象极其深刻。

  中午以后是自由活动的时间,班里有不少同学相约去延大。于是我们做着公共汽车,沿着延安的主干道直到延安大学,在我看来,延安的公共汽车并不多,主干道也不太多,大概就是沿着延河边的那条大道是主要的干道了,前河后山的地理环境道路也只能这么逼仄了。延安街道两边的房子大都低矮,就像是南方的一个县城一般,但没有南方的亮色,却也多了一份黄土地特有的厚重,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那也是亲切至极了,在延安的两三天的日子,从吃住玩行方面看,那种亲切的印象一直存在。

  延安大学位于革命圣地杨家岭,她的前身是陕北公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曾任其校长,而对于我们来说,延大的最大成就不是他曾经培养了多少政治家,而在于中文系曾经培养过路遥这样的作家。

  当时,在《文学概论》不厌其烦的引用下,路遥的《人生》是必读的,那时我正好也读他的《平凡的世界》,虽然延大的窑洞群为全国最大的,但是我们在参观了校园之后,我们就爬到学校的后山坡瞻仰路遥墓,我们在路边采了一些野草花寄托我们的哀思。

  我觉得路遥太伟大的,是个热心肠的陕北汉子,他的最终归宿终于回到了他的青年时代的母校,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每天都能听到青年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他的真诚会感动学校的每一个学子的,他们因他而骄傲!

  我们到达延安的第三个早上,我们就踏上了归程。在那边早上,我们宿舍几个人在一家小店里,吃了一顿经典的延安早餐,小米粥还有红萝卜等一些凉菜,那一刻,我感觉到与延安生活的接近,最贴近了延安的精神。

  回去的时候,我们一班人挤在一辆长途的卧铺车里,本来应该是两个人睡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三或四个人面对面躺着,当时没有多少感觉,但是现在想来,超载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回去的时候,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山路拐来弯去的,加上都是缘坡而下,往下一看,真是险状万分。

  在朦胧中,车很快就到了黄帝陵下。黄帝陵面水背山,极有气势,而黄帝陵大们更是显出其特有的气派来,但我们也是仅此而已,并没有进去参观祭奠,只在外边的饭店吃了午饭,然后在桥山前边的湖里乘艇游玩一番,然后在一些仿古的街道上逛逛以及照相留念。

  从黄陵经铜川回西安,我第一次感觉到关中平原所谓秦川八百里的壮观,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边,远远地只看到一些树木簇围着一些村落,烟雾似有似无的飘袅着,一派生趣盎然的田园风光,这引起了同学们的赞叹声。

  14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月三十日那天,我把钱包大意地放在宿舍的桌上,在下宿舍收钱时被盗了,那是我收了社会学协会组织同学到洛阳旅行和代理陕西国力队的球票所得款项以及我自己两三百块钱的零花钱,损失可谓不少。在丢钱之前的早上,我们急急忙忙赶去上英语听力课,但一个同学临时找不到课本,匆促之间,不小心把我从延安买回来的剪纸镜框给打破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是后面事情出来的征兆。虽然如此,我心情还是比较平和,当时抱着破钱消灾的想法,虽然也到校公安处报了案,但因没有怀疑对象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我带着两个同学小李小蔡到外边吃了顿饭消消气。

  虽然如此,五月二日那天按照计划,我一个人还是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听说它规模宏大,能看的地方不少,所以带着面包和水,准备好好考察一番。

  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座宏大仿唐式的建筑,从门楼看,已见出它的气派,游客特别多,国外的也不少,但是好像是有外宾通道的让他们通行的。

  进去以后我详细看了陕博的介绍。我每到一处,都有这个习惯,因为我觉得内容介绍就是个总纲。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经1000多年历史,其建都之周秦汉唐都有强盛一统之朝代,国力空前强大,且历史都在1000年之前,文物保存较多当是自然之理。

  陕博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现代化的博物馆,其典雅凝重,规模宏大,其保存之文物自公元前115万至公元1840年,跨越时代较多,所以展馆较多,并且还设有各专题展馆比如陶俑等等。

  登上高高的台阶,进了陕博的中央大厅,厅子很大,地上铺了大理石,光可鉴人,在正面的墙壁上,挂着黄河壶口瀑布和黄帝陵的巨大彩图,正前面是一对巨大而威武的千年石狮子(唐顺陵石狮复制品),这一切,引领着人们前去感受黄河孕育出来的古代文明,在石狮前面留影的人络绎不绝。

  我按照史前时期一个一个参观过去,并拿着笔记本记录一些内容。在陕博的陕西地图前,我第一次听到陕西省在地图上正好是一个面西的跪射俑。我看的确栩栩如生。

  陕西史前文明的也是非常丰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蓝田猿人和半坡氏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与此同时,仰韶等史前文化在陕西都能找出相应的遗存,就像临潼的姜寨遗址。

  先秦文化考古也有重大发现,比如宝鸡一带的周原发掘以及宝鸡附近的秦国也发掘出很多的文物。就像史前文化时期出土最多的是那些陶的生活用具一样,春秋战国的时期出土最多的就是青铜器,有鼎器具等等的出现,也有编钟的出现,虽然没有湖北随县的著名,但也是有的,而那些鼎等器具一般都有铭文的出现,其中全国出土铭文最多的毛公鼎也出自陕西,但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馆,我的古文字课考试就有翻译它一段铭文的题目,这些古老的文字如果没有专门研究,破译它是非常吃力的。而鼎也是作为法具使用,在陪葬物中,鼎是必定的,它有一定规格的,就像周王他是必定九鼎八簋的,这是封建帝王的最高规格,而鼎是要单数的,就像三鼎五鼎,而簋是要比鼎少一个的,并且都是双数的,像二四六八这样的,如果皇帝如有鼎簋这样陪葬法具,那一定是九鼎八簋的,否则不合礼制,所以有一言九鼎的说法,而公卿只能是五鼎而不能逾越。而现在公祭黄帝也都是按照九鼎八簋的,所以这规格已经最高的了。但秦朝只是一恍而过,除了秦始皇兵马俑和留在山东摩崖石刻之外也就是一些青铜剑瓦当还有一些建筑材料的构件罢了,几乎没有太多的文物保存下来,但是她一个军用的虎符(只看到复制品)非常吸引人们的目光,无论怎样,秦代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推行了“字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等有益于后来中国文化的同一性,而她的郡县等政治制度都有汉代所继承下来,继续发挥她的作用,所以说,秦代跟秦国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并十分强大的秦文化。直至现在,有人考证英文CHINA即秦的发音,它和汉族、唐人作为中国人的统称,而这一切都是建都在西安的,所以西安人应该骄傲。

  汉朝的文物非常丰富,其中瓦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秦砖汉瓦作为一个主要文化的称谓。好像有瓦当上面写着“汉并天下”和“大汉雄风”,让人感觉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概。当然汉代也是有陶俑的,直至明朝陶俑也是有的,但是汉朝的俑明显的小了好多,虽然数量也是很多的,也有彩色的,但毕竟谨小慎微了,完全没有秦代的气概和霸气。

  当然汉代也有她的独特之处,她有一盏宫灯是非常的有意思,

  可能是由汉高祖定了调,汉朝的艺术总体来说是比较古朴,当然并不缺乏大气。

  东汉到隋唐之前,陕西虽然也是有文物出产的,但是规格显然没有以前那么充满生气,有一些镇墓兽等等。

  到了唐朝以后,陕西放出了她的最绚丽的光芒,令世界注目。唐朝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她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她的唐三彩光彩夺人,她的壁画鲜艳优美,她的生活用具精致高雅。在陕博里,你最能深刻地感受到唐朝的伟大。但对我来说,铜镜出现是最多的,并且她的图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以花草鸟虫为最,特别是莲花。而离西北大学不远的何家村出产了好多的金银器具更是令人惊叹,原来唐朝人的生活是如此奢华,特别几个赤金龙,非常精致而富有动感。而像镶金兽首玛瑙杯更是十分的珍贵。唐朝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大的影响,她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裕,她在精神方面更具有魅力,她对内是开放的,她的儒、释、道三教并存,她对外更是开放的,她接受各方的来宾,于是各朝来拜,冠盖如云,使得她的影响扩大到东北亚以及东南亚,成为中华伟大文明的典范,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来形容她英勃少年的形象和气质。

  唐朝是令人羡慕和怀念的。

  自唐朝以后,陕西越来越离开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她逐渐衰落破败了,而在出土文物方面也都表现出这种特征。宋代陕西除了耀州窑还能放点光彩以外,其他方面也就暗淡不少。展览馆在这方面也就简略不少,比起史前时期和周秦汉唐丰富就逊色许多。而明清方面,除了一个官员的陪葬的陶俑和陕西省乡试考卷之外,我略有记忆之外,其他可能都不大记起。

  后来,我又去看了陶俑专题展馆,那里面有陕西陶俑发展的历史呈现,那里面都有武警把守,我慢慢地看着,细细的记在笔记本上,比如各个阶段的陶俑特点等等。然后又看了书法的展馆,这里面有不少都是捐赠的,虽然自己从未认真练习过书法,但还是略能龙飞凤舞风采后面的神韵,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也是我们学习汉字汉语言文学的骄傲。

  陕博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的确通过几个小时的参观,我觉得对于一个人视野的开阔是非常有意义的。展馆的展品多而珍贵,恐怕花上一天的时间才足够,而展馆却非常之现代化,互相辉映,所以要到陕西旅游的人,是不能不到此处感受一下她的历史文化氛围的。

  15 耀县行

  到耀县是在1998年的深秋,组织还是社会学协会,人并不多。我们到耀县的第一站当然是到药王山。药山孙思邈,大概学过历史的人都有所知,但凭这一点药王山也许评不上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她的著名主要因为集中于斯的石刻作品。

  买票参观是在药王山山门,票价是给了很大的优惠,因为我们是集体出游(实践)的大学生。去的时候,正如关中冬季的气候一样,灰蒙蒙一片,加上耀县水泥是比较出名的,水泥厂放出的尘土好像给这里的一切铺上了意见灰黄的衣裳,没精打采的感觉。

  在山腰的一块平地上,中国药王山的名字分外遒劲,由于山上开展着一些工程,给我们上山也带来一些不便。在药王山,没有华山的陡峭和秀色,山路也如平常的山没有两样,但大家有说有笑也不至于太单调。

  药山王的摩崖石刻是非常著名的。她的作品自北魏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是极为平常的山,加上书法的珍贵以及药王的美名,她的扬名也就自然而然了。

  里面有不少的石碑,都是用龟驮着,这似乎是一个传统,大概是龟能延年益寿而使之能传播久远的缘故吧。我粗略地看了一些作品,但是最为尊贵的作品已经搬入西安的碑林博物馆了,北魏的碑是比较好的书法作品,鲁迅在消沉的时候曾在北京的绍兴会馆钞过魏碑的。而我后来参观碑林的时候,看过好多出自药王山的魏碑,不禁为之感叹。

  药王山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石佛像,石像高大,线条优美,表面光滑,我们几个爬到石佛上去,其中我在最高大的一尊,在他的打合的手上,模仿他的姿态照了个像留念。

  后来,我们到了药王山生活的故址参观,在那里,有一个很安静的院落,古柏参天,听说有一株还是药王手植柏,我还特意照了张相片以做怀念之思,还有药王铜像陈列,有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匾子挂在两边。而外边则有卖药王山石刻拓片,但我却是买了岳飞的《满江红》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而在院子里也有好多药材植物之类的陈列室,而这些都注明是西北大学生物系收集的,这就令我感到自豪。

  后来,我跟同学小吴等人去了不远的文昌阁上去看了。文昌阁虽然没有西安城墙南门上的魁星楼高,但是木制结构的建筑还是比较稳固和雄伟的,凭栏远眺,山下的田野尽收眼底,其中有一些烟雾在田野上弥漫,所以令人心旷神怡。文昌阁有魁星高悬于上,还有观音菩萨的彩雕像,我跟小吴在她的前面照了张相片,期待她能保佑我们以后文采飞逸。

  下山的时候,路边有一些买地方民俗的东西倒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但因我们还要赶到耀州窑博物馆,就没有多少的纠缠其中。

  从药王山下来,我们步行到耀县县城,因为她离县城就是1公里多点,在路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火车,还特别在岔道口照了一张相片以做纪念。

  到耀州窑博物馆的时候已是下午,为了减少参观费用,我们要求能见到负责人,在找了一会,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优惠,几乎等于免费参观的待遇,是不是西北大学曾经在这座古窑的考古上做出贡献?还是负责人就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我们在这样想。

  除此之外,他还豪爽地给我们叫来一个导游,免费的,我们自然喜出望外。而导游也曾经在西北大学学习过,对于我们颇为热情,一个展馆一个展馆带着我们参观。后来,我们走的时候,还跟导游一起合影留念呢?

  回西安也是坐火车的,耀县站非常小,人也不是太多,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虽然是那种最普通的火车,但是大家在有说有笑的,兴趣盎然,并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16 听演讲

  在大学,各种演讲是连绵不尽的。我并不是十分热衷,并不是我不追求上进,而是我比较懒散而已。大礼堂是张学良所建,可谓历史悠久,名气倒是有些,但也不过仅容几百人而已。而对于万多名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逼仄了。所以不提早占好座位,可能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当然图书馆的报告厅,还有七号楼的阶梯教室也会有一些演讲,但座位就更少了。我既懒于占座位,所以看到人满为患的情况,好多时候就是知难而退了。如果不是超重量级的,我还是该干啥就干啥去了。

  第一次听演讲是刚开学不久。那时第九届全国书市在西安举行,我也到场看了一下,书也没有多少惊人之意,倒是见了师兄贾平凹到现场签名售书,但我也没有多少追星而已购买他的书,虽然在以后的读书中,读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

  借着这个书市的契机,好多作家都走进了西北大学。其中有余秋雨、刘墉、刘震云等等,但是我只听了余秋雨和刘墉两位。进去的时候非常不容易,都是大家互相帮忙爬窗进去的,真的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著名作家的演讲都是如此,所以也给我们这些中文系学生一些安慰吧。余秋雨的演讲好像是《搭建中华文化的第四桥》,主要是要创造一个伟大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主动把她传播出去,虽然有些学院气,但讲得声情并茂,也因为他的《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有着广大的作者(我也是他这两部作品的拥趸,并曾经模仿过他的笔调写过一些东西,但自从他的《霜冷长河》出来以后,我就没有再详细读他的作品了),所以余秋雨的演讲十分成功,电视台、电台都来了,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刘墉的演讲获得广泛的掌声,特别是笑声,他的演讲也正如他的作品,是有关于人生的哲理,他活泼的语言和简单的举例都让我们忍俊不禁,所以博得最多的掌声,另外我的印象是他显得非常之年轻(在高三的时候,有一次,我买下了书店里所有他的书,但是大学以后,我就再也不读他的书,因为我觉得他的书不能算是严格的文学作品)。

  刘震云的演讲我没有去听,主要是当时我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也没有看到他的相关报道,要是再晚一年,我读了他的作品《一地鸡毛》以及《塔铺》《温故一九四二》等一系列之后,我必定是要听的。他的演讲听众自然没有余刘的多了,应该说的,他的演讲更具文学性,但是名气的大小还是具有决定性。

  社会学协会曾组织了一个诗人的演讲,那算是比较小的,诗人名叫远村,也说是什么十大十佳之类的,我也参加了,但是现在对于讲座的内容已经比较模糊了,但是有关于朦胧诗的言论,诗人非常粗犷,有西北风格,胡须茂盛,很是前卫,好像在《延河》还是什么杂志工作的,算是文艺圈中之人。

  唯一听过两次演讲的是林清玄,他来两次,我都听了。原先知道他的名字是在《知音》的《精品屋》,每每见到他的作品频仍出现,基本上都是人生哲理的,而他的作品的内容大概跟刘墉都差不多,我上大学以后,读的很少,即使舍友有他的签名的书给我看,我只是扫了几眼,并没有读多少的篇什,但他的演讲我是听的,他的演讲正如他的作品,有些幽默,最后他还用闽南话充满感情的唱起歌来,全场掌声雷动。

  而西北大学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经常回来西北大学作演讲,我也没有听过一次,现在算来应该是比较遗憾的,像这样大师级人物的演讲毕竟不多。而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演讲我倒是听了,他在回答一个同学提问中曾经大发雷霆,就是针对论战更加热闹的反诘,我的同学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四川出版的《青年作家》上,赢得了大家的羡慕目光。

  而像余杰这样的著名青年作家过来,以及像陈思和这样比较走红的学者过来西大演讲我都没有去听,当然也是因为我觉得去了也找不到位置,所以我没有听演讲最主要的问题是我的懒散不是其他。而在大四的时候,有两个演讲我倒是听了,一个是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的演讲,是在图书馆报告厅的,环境很好,听得也舒心,另外一个是文学院系列文化讲座之一梅晓云老师有关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专题演讲,那时她给我们上西方文学史的课程,我们去听了,也是壮壮场面。

  17 社会学协会

   刚进大学,先是院系的迎接会,他们高举院系的大旗,在校道两旁摆上桌子,给来报到的新生做指引,接着就是各地同乡联谊会的通知,老乡们互相聚一下,亲近乡谊,叙讲乡情,然后狂玩一晚,或者饱餐一顿,最后的就是学校各社团大摆擂台了,各显神通,他们竖起金字招牌,或以爱好相聚,或以表现才能,或以实践为本,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从饭堂到宿舍的路上摆开阵势,从社团历史到目前现状,从以往内容的丰富到目前人员的实力,以各种理由招引新人的加入。

  我当时加入社会学协会主要原因:一是她的实践活动比较丰富,都有板有眼的写上去了,而刚上大学,我们也担心自己只会在象牙塔里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二是她好成全校最大的社团,并说去年由社协主办的西大社团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西安浩多媒体都作了报道。所以,可想而知,加入的人不少,我们宿舍就有不少人加入。

  在社协,我的印象是参加过一个骨干讨论会,当时我正好病中,并且不轻,晚上我还是挺着去参加了讨论会,并登台作了演讲,现在想来可谓是一个壮举。第二,作为社协代表协助维持了校社团部举行的社团晚会,也只是在门口转转而已,就挂个社协工作牌子之类的打打杂,其实我也没有全部坚持下来。

  最多的就是参加社协的各项“实践”活动,走了不少的地方(景点)。后来我就这样被任命为秘书长助理,评选上“十佳会员”,说实在的,在这个时期,社协举办的活动很多,范围很广,号召力还是比较强,一个是实践活动多,到了不少地方,二是文体活动多,像象棋活动、足球比赛、还有演讲,三是人才比较多,各方面人才都有,像秘书长,文章写得也很好,并且在陕西大学生演讲中还获过一等奖,而协会报纸《社潮》主编,好像叫做武丽芹的,虽不是中文系出身(图书馆系),但也有不少文章在学校各报纸刊物上露面,所以这个阶段也可谓是社协的黄金年代。而海南椰风足球队参加社协省际足球比赛获得了冠军,在社协颁奖大会上,我几个同乡把这个获奖的匾牌扛在我们宿舍,高挂在窗口上电视架筐上,十分显目。

  到第二学期以后,虽然我被任命为副秘书长,因为学习紧张许多,我参加的活动并不太多,也就在这时社协也逐渐的衰败下来了。但是,在这期间,经我提议,我们宿舍几个都被任命为社协的干部,他们交了五块钱,也为他们制了个工作证,他们是理论编辑部部长王会赟,体育部副部长吴林,文艺部副部长黄小田,所以我们2436都是社协的干部宿舍。别的舍友开玩笑说,邢若,我现在加入社协,你给我什么官当当,我一笑置之。

  18 大学行

  西安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可谓科技重镇,而且大部分大学都是在南郊,所以南郊就是有名的大学城,就像北京的海淀区。

  西安的南郊,并不是说就在西安的郊区了,因为西安有一座明朝的古城,是全国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所以出了城,护城河外的地方就都叫郊了。像我们西北大学属于碑林区,就在城墙的西南面,应该算是比较中心了,但也是属于南郊的范畴。

  一个星期天,我在东郊的同学叫我到他那坐坐,还有高中的同学说要什么字帖的,于是,我觉得走走西安的高校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两所临近西北大学的国家重点高校,我去过了,就直接骑车引着环城南路直奔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很大,绿化很好,她跟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这三所大学一起,是西安较有名气的花园式学校。

  接着我就骑车往长安路走去。长安路直通城墙南门,是西安城外最负盛名的街道,1998年克林顿中美之行的第一站就是从长安路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从南门进入西安城的。而长安路的两边遍布大学。

  于是我从西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以及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还有去了陕西财经学院老区,西安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一路走过去,而在这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因为她的图书馆十分的古老,上面爬满了青藤,在古色古香中又生机盎然,充分体现了大学的氛围,而且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她的饭堂IC卡可以用到小卖店,可谓方便不少。而她的校门也就在长安路上,是西安城市的最边缘了。

  后来我一直沿着西影路从西安的东南部直奔东郊。那时天气已经比较炎热了,而在西影路上,公共汽车很是廖寂,很久才看到那么几辆,并且那些路线是平时很难见到的。

  后来我在街边一个还算热闹的小摊上吃了午饭。非常简单,就是凉皮、鸡蛋,摊上都是这么吃的,我首先感到的是非常之新鲜,所以也就津津有味。稍作休息后,我就沿着两排白杨树下的郊区公路直奔目的地西北纺织工学院。

  到那以后,跟同学坐了一会,我就骑车从东门进城,那种落日像个火球挂在西边的天空,然后走到书院门,那里是仿古文化一条街,那时是青板石的路面,各个店铺也装点得古色古香,里面卖着好多的古玩仿制品,关中书院就在街上,所以街的得名也是因为这所关中书院而来,而碑林博物馆也近在咫尺,而在一旁的碑林区政府的大门也都装饰得紫红发亮古色古香了,文化的氛围十分浓郁。而毛笔书法字帖等也恐怕是这条街比较齐全些,在那里,我也就买了两本字帖回去了。后来的日子,我经常到这条古文化街上走走,看看里面展览的书法或者户县农民画的挂幅,在那里感受一些文化的熏陶,于身心也是很好的,当然也因为从那里出发到钟鼓楼也是很近的,到南门广场就更近了,四通八达。

  在下午六点多的时候,我终于一身疲惫的回到了学校,从早上八九点出发,算算时间也将近十个钟头了,行程也将近在百里左右吧。

  这一次出行,我觉得是比较能够体现大一时候的那种心情,新鲜和欢乐,在这个行程中,我始终不觉得很累,因为所见到西安,是我在南方、校园里所没有的。

  19 感受作家(1)

  大一阶段,我的阅读主要是围绕老师所提供的书目进行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当然也有经典作家的其他作品。在这当中,两个作家我记忆较为深刻,读的作品也算不少,任课老师对他们也称赞有加,但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传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完全没有“六大家”的专论,但是他在民间的声望日高,在文学史上似乎也有一种松动的变化,他们就是所谓京派作家沈从文和海派作家张爱玲。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在大学时,除了巴金、老舍、鲁迅之外,可能我读他的篇目是最多的,而文字量又是要比鲁迅要多的,因为鲁迅的小说,我基本都是读过的,但他的产量并不很高,到了后来,基本上都是杂文为多,他的小说是1919-1927年写出来的,而鲁迅的散文(狭义)可能就是《朝花夕拾》以及《故事新编》等不多的篇什,散文诗《野草》我也是读过的。但是沈从文的作品我算是读得比较多,并且这样的阅读一直持续下去。

  《边城》是沈从文的名篇,老师是出了书目,虽然是个长篇,但我很快就读完了,并深刻感受到他的文化魅力。翠翠姑娘的纯真,还有那条渡船,那些古老的石板街、吊脚楼,还有湘西纯朴的民俗民风,就像一副清新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那种阅读的快乐一生难忘。读的时候,那些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目前,活灵活现,他们的话似乎是从我们的嘴里面说出来的,翠翠和二老的真挚感情令我感动不已,对于在城市读书的我们,那是一个令我们感动而怀念的世界,阅读的时候,我是走进了边城,并且按照作家的叙述,创造了我自己心目中的一个边城,那是属于一个怀旧的一个对美好事物无尽的讴歌的一个边城。在以后的日子,我一直保持对于凤凰的关注,对于凤凰的风景介绍,一有机会我必定是要看的,看一下那清澈的小河是否依旧,看那古老的石板老街和吊脚楼是否依然,我希望从我的这些照片中,看出20世纪初沈从文记忆中的凤凰是否一样的美好,我希望我的视野之内出现一个像翠翠的姑娘,就像戴望舒希望看见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后来,我看过《边城》的电影版,电影虽然会有破坏那种文学的回忆,但是我相信真实的《边城》是要比电影好多的,因为怎样的翠翠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而沈从文的《八骏图》《长河》《萧萧》《丈夫》《西行散记》等作品我都是仔细读过的。沈从文的作品都是比较鲜明的歌颂了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大都富有灵性、纯真,就像翠翠、萧萧、夭夭等,而一些被压迫的对象,比如妓女,她们也是如此的可爱,并且也是非常之天真的,而这种天真的性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这块山水所赋予她们的,那种带着土地一般的香气的女孩,就像青山碧水让人为之留连不已,而沈从文从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及人性的光辉令我们为之感动。而在沈从文的男性世界里主要是表现水手的,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充满阳刚之气,而且有情有义,有一种野性之美,这些似乎更加的不易。从沈从文的细致描绘看来,他带着孩子一般的愿望,一一颗赤子之心,描述着自己的家乡,他的回忆世界虽然是文学性的,经过岁月无情的摧残后,可能会令人失望的,也会使作家慨叹不已,但是我愿意相信这一切,包括他的回忆是真实存在,那样的世界曾经存在过,就让我们有了一个心灵的归宿,那是属于文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张爱玲:她特行独立的一生令人感慨,她是个旷世才女,她走的时候静悄悄不令人知,但是她留下的作品有着厚实的重量,使得今天的出版家一版再版,让更多人来拜读她,感受到她那独特的才情。

  接受张爱玲第一个是刘应争老师要求我们读她的《金锁记》。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张爱玲的苍凉的意味,就像她对月亮的描写,三十年前的月亮如何如何,就像是《百年孤独》的开头一样令人寻味。

  而张爱玲对于曹七巧心理变态的描写尤其生动,以她当时的年龄写出如此深刻的作品令人们慨叹不已,这可能也是跟她的生存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从中,也就是能深刻把握到她于心理描写见长的特点。

  而张爱玲所说的,人生就像一条华丽的睡袍,里面长满了虱子。这句话何其深刻!所以,她看到了一生的凄凉,而这种大彻大悟,使她的作品的境界得到提高,而她对于人性描写的大胆也是自然而然了。虽然像曹七巧这样的人物在那样的社会里是具有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也就是张爱玲这样的女作家首先写出来,她不关于社会阶级的描述,她描写的这是当下的社会,是旧上海三四十年代真实社会的见照。

  后来,我又看了她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以及《十八春》等作品,特别是《十八春》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如果说,我喜欢《金锁记》只是她里面对于月亮的描写和她塑造了曹七巧这样的典型人物的文学史意义,而对于《十八春》,我们不愿用文学研究条分缕析的手法来进行分析,我们只想像读一般爱情言情小说一样来读她,而以前张爱玲的小说也大概以这样的方式来被人们认知的,虽然也有像傅雷这样大家关注过她的写作,但是大部分时间人家也都是没有把她高抬到文学史的意义的。

  《十八春》后来又被改成电影、电视剧热映,但大概都是叫做《半生缘》罢,她的魅力在于她讲述了一个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而这个爱情故事所以我来说有十分的亲近主要在于她的平民性,她的主人公没有张爱玲一些小说中的高贵公子和大家闺秀那样高人一等的身份,也没有贵人空闲无聊的调情骂俏,如果都是写的都是这样的小说,那就像当今琼瑶一类的作家,类型化,人物几乎高不可攀,故事模式化,场景只不会把张家改成李家罢了。《十八春》的主人公沈世钧虽然应该是中产以上的家庭,但是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认为他身上反映着是一种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样的阶层也是跟一般青年学生比较接近,就像是邻家的哥哥一样,只不会老家还有产业罢了,这样的背景最容易取得青年感情的共鸣,而顾曼桢则是有着女学生气质的,只能是小家碧玉类型的,所以人物的选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最初的开始是从他们在工厂不远的饭厅一块吃饭说起,然后互相了解,最后故事由于曼璐卑鄙的介入,使得“才子佳人”失之交臂,故事一步一步走向高潮,经过多少世情变故之后,多年以后,我们得以相遇,但却只能让人更加伤心。我觉得,这样的历经沧桑意外相遇结局最能感到读者的,而张爱玲的这样处理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张爱玲热一直在持续。这是一种思潮使然,因为大家都卷入了一种怀旧当中,而张爱玲的小说是比较能表现旧上海十里洋场的文化气氛。因为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大,人们对于信仰的失去不知所措,他们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

  而他们显然对于政治不感兴趣,而张爱玲所表现的世俗爱情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这当中有怀旧的缘故,也有建国以来长期对其作品的漠视有关,加上评论界人人谈张,加上其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她的作品再次受到重视也就不言而喻了,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日子应该是不远了。

  曹禺: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在天津长大及读书。我觉得曹禺算是文坛上的神童一样的形象,就像后边的刘绍棠和王蒙一样,但是后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都远远不如他的。他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研究生就创作了像《雷雨》这样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作品,虽然在此之前,洪深、田汉以及丁西林都有戏剧作品问世,但是到了《雷雨》以后才能说中国现代戏剧才有了成熟的可能。

  对于《雷雨》,高中的时候他已经给我以特别的震撼,老师还让我们扮演其中的人物,我后来也看了她的电视版。大学的时候,因为刘老师对《雷雨》也是比较重视,不仅分析她的人物性格及语言特色,而且对她的结构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仔细分析。

  由于《雷雨》的缘故,我就用图书馆借来了曹禺的其他几部名作像《日出》《原野》及《北京人》,并比较详细的阅读,特别是《原野》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觉得其中的场景是比较恐怖的,就像赵阎王的老婆是瞎子,而且作者又让她亲手无意中杀死了她的孙子,仇虎虽然得到了复仇带来的快感,但是他的心理也是比较复杂的,因为花金子的老公是跟他从小一起玩,他以及他的儿子对于上辈的仇恨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仇虎在报复瞎婆子之后对于他也是有所愧疚的,他在逃到黑林子里面所感到的风声鹤唳就是最好的说明,另外这个剧目也是很有象征主义,就像黑林子这是最充分的。另外,《日出》也是很成功的一部作品,特别是他的背景音夯地基的号子以及引用《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而反用之,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当然作者也深刻反映了陈白露这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及毁灭。而《北京人》写了一个没落的大家庭,曾家就像家长曾皓一样,唯一的“快慰”就是一遍一遍的油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这是一个衰败的封建社会的缩影,而他的儿孙似乎更加脆弱,就像曾文清这样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类型的人物更加一无用处,成为就像郁达夫笔下一样的“零余者”,所以说曾家曾经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彻底过去了,这个封建的家庭里面已经腐朽了,只怕一阵微风都是抵挡不止的了,所以除了年轻一代除了出走恐怕是再没有另外的出路。而作者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类祖先“北京人”纯朴、勇敢、健康以被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就像那口阴森森的棺材一样。作者通过象征和对比再一次给人们透视出封建文化的途穷路尽。

  我对曹禺的四部作品极尽了热情,但是曹禺的天才再解放后未能得以延续,这是非常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社会环境的变化,再没有了三四十年代的曹禺了。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就对此慨叹不已。

  20解读作品(1)

  虽然在大一的时候,我读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也不能说是太少,但作品由距离的年代比较久远了,本来残存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但是于我心灵震撼比较大的作品,我列了以下两部:《死水微澜》和《平凡的世界》。

  《死水微澜》的作者是四川作家李劼人。我看了这部小说并不是说她在我看之前有多卓著的名声,而在此之前,我没有看到她的相关介绍,而《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上对她的介绍也不是太多,绝对不超过1页。我看它主要是兴趣所致。一看就不舍得放下了,虽然她也有《暴风雨前》和《大波》连成一个整体全景式作品,但我独看她罢了。到大学末期,我看到有一个报纸排名,《死水微澜》竟然排在最前列的位置,令我大为惊喜,因为我觉得许多人跟我一样,都被这部作品所吸引,并认为其文学价值很高。

  我觉得《死水微澜》,她的好处主要表现为她对于清末成都地区的描写极其生动,她所描写的一些像青羊宫赶花会、东大街耍龙灯,武侯祠“看乌龟吃茶”这些民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邓玄姑(蔡大嫂)她是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她从小就想嫁到成都的高屋大院中去,但无奈中,她只好嫁到北郊天回镇,当上了掌柜娘,但丈夫却是个傻子,虽然在后来的日子,她经营了店铺,但毕竟感情方面总是有缺憾的,于是,她跟袍哥头目罗歪嘴好上了,因为在她的世界中,罗歪嘴是个英雄一般的人物,能让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满足,并且他们对于杀洋鬼子的想法都是如此接近,后来虽然罗歪嘴和顾天成的斗争失败了,在罗歪嘴出逃后,她坚决了要跟罗歪嘴一路走到底,但却被罗歪嘴拒绝了,后来,她却和顾天成走到了一块了,继续满足了她对权势的渴望,虽然邓幺姑有川妹子敢作敢为的泼辣性格,但她也有善良的一面。而有一些研究者说她具有中国“包法利夫人”的影子。而袍哥却是个草莽英雄般的人物,他个地头蛇,他能说会道,他开赌馆嫖女人,在一般人的眼里,他是个风流成性的人物,作者好多的故事正是通过罗歪嘴的“龙门阵”说出来,让这种惯走江湖的人来说出这些话来,显得非常的地道。虽然,他有时候也并不仗义侠气,像他不让邓幺姑跟他一块出逃,但却也是他的人生守则,他是属于漂泊。如果说,他背叛对姑丈的话跟邓幺姑勾搭成奸,是因为她的新鲜对于他的吸引力,满足了他的好奇,但他风流成性,见风使舵惯了,在有关身家性命跟前,自然法则将作出它的最终选择。而虽然邓幺姑自小虚荣成性,但她也是善良的,她答应嫁给顾天成时,也让他不要追究罗歪嘴的责任,也可谓尽情尽义。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都有缺点的人,毫无声色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且是如此有趣,这样引人入迷的小说确实并不多见。因为你将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对于中国文坛的最大贡献,虽然在八十年代之初,他的《人生》赢得了厚誉,但是《平凡的世界》却是他的沥心呕血之作,是他所要塑造的世界的最高愿望。《平凡的世界》对于他的意义,正如《红楼梦》对于曹雪芹一般的。

  《平凡的世界》虽然是在高中时,书店售货员已经向我推荐过,但那时的版本不是太好,我觉得它的字体过小,加上也是高三时候了。到了大学,因为上当代文学作品选的缘故,虽然她有三卷本,阅读必将花去不少时间,但我还是从图书馆借来了书,在看的过程中,我们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思索,虽然她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坡这样的背景,但孙少平似乎就是自己的影子,我愿意看着这个贫穷而富有志气的少年能早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

  我对于他喜欢看《参考消息》这样的细节记忆尤深,这可能也曾经是路遥自己的影子吧。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爱好,在没有多少书刊可以看的世界里,在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大部分的男孩子特别是文科学生都希望通过《参考消息》这个小小窗口了解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最新变化,因为党报的主旋律报道并不使这些想独立了解世界的人满足,而《参考消息》至少提供这一个可能。我也像孙小平一样,高一高二的时候就开始读《参考消息》了,有些是周围的人的,有些是自己买的,到高三的时候,就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大学时候也买过一些,但后来就在学校的报栏上看了,虽然她的前面人是最多的。

  而这本书正像她的书名一样,她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所反映的世界也是广大的,她反映了八十年代陕北农村中的不断兴起的改革,而这种试图改变命运的领头羊像书中敦厚的主人公孙少安一样,而他的老婆颂莲也是个落落大方的好媳妇,所以在路遥的世界里,他要以他的善良来歌颂善良人们并不容易的人生,并不平凡的世界。

  虽然他们的生活在曲折中的不断前进,但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些“平凡”的人们,凭着一种信念会创造出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但是命运毕竟不是坦荡如原般,没踏出一小步都将付出代价。但正如孙少平会不屈服于命运,他的抗争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他选择让人多少感到突然,心爱的人的不幸牺牲,使他感到一种绝望的存在。他对于别人的爱慕置之不理,之后回到煤矿,照顾师傅的遗孀,这是不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光辉呢?我想路遥会说,是的。

  虽然《平凡的世界》在结构方面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驾驭一个如此庞大的题材难免会有各种纰漏,虽然有些人觉得这样具有史诗般展示一个时期的作品,如此写实的方法来完成,不免有些土,但我觉得,路遥能够拿出这么厚实的大作品是非长的不容易,这也就是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作家才会如此静心并如此富有激情的创造这样的作品。

  另外,读《平凡的世界》时,我还真的用笔记本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抄录下来,慢慢欣赏,其中,有一段是有关于青海草原的描写的,我至今记忆犹新。而在这部名著里,也有“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出现,他是说高朗这位省报的记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亲切的。

标签: 国庆节祝福语优美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