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书]静学深思

语录库 65 0

静学深思

  许多年轻的与不年轻的文艺家都喜欢到夏公那里去,与他交往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超拔,光明而又通达,锐利而又沉稳。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是那么充满爱心。我们常常讲营造如坐春风的气氛,在夏老那里,才真是如坐春风呢!环顾四周,常有老、中、青的“代”的隔膜,包括我个人有时也为之所苦,不承认隔膜也许更说明隔膜之深。但是想一想夏公,关键还是看自己的思想境界是否具备应有的长者风范,就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是的,他聪明而又宽厚,德高望重而又平等待人,洞察世事而又不失趣味乃至天真,直面真实而又从容高蹈,永葆本色而又绝不任性,不苟同更不知道什么叫迎合讨好,不自得也不会被什么大话牛皮吓住。他是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于亲切中见极高的质地。毛泽东有所谓“脱离了低给趣味的人”一说,说是说了,真正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我谓夏公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夏公的性格是一种美,夏公的人品和智慧实在是充满了魅力的。他的去世令我万分悲伤,但是一旦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谈吐识见,我不能不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

          ――王蒙《夏衍――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这段话让我想起陈老师,大概可敬可爱的人本来就有许多共通之处。我再也体会不到如坐春风的感觉了,但愿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股春风。只是我现在想起陈老师还有一种更大的悲痛,不能发出所谓“会心的满意的微笑”。她的离去真的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论于学于人还是于我自己。希望陈老师在天堂安好,虽然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相信所谓的天堂所谓的地狱。不仅不信,而且从未生出这样一种虚幻安慰自己,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仍希望陈老师能看到我在好好的生活,她在九泉之下能够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起初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教育现实中我们不能发现,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对教师的“共情”,也有中国心理学家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黄乾宇复印资料《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试(2)教师心理素质探析》

  感谢黄乾宇,能够能让我学习到这么多关于教育心理的知识,我想这些知道不比那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更对我有益。一直以来我就有所体会,沟通的困难不在于表达的困难,而在于理解的困难,这是对人心灵感悟力的一种极高的要求。大家习惯于自说自话,习惯于探究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与未尝不可,因为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却忽视了倾听,因为倾听需要自己先放下,放下身段,放下自我,放下狭隘,放下固执和偏见,以一种敞开、虚静的心态,而辅以积极的思想思维活动。倾听。小孩子更需要被倾听,而大人们更习惯于教训,所以大人们要改正。

  结婚,建立一个家庭,接受所有出生的孩子,使他们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生存下来,甚至,如果可能的话,引导他们一下,我相信这就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顶点。很多人表面上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这一点并不说明事情并非如此。首先,真正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其次,这极少数人一般来说其实没做什么,而只是接受某种结果;我所说的顶点当然不是这个,而是非常伟大和令人尊敬的(特别不可能清楚地辨别“做”与“接受”的不同)。所以归根结底,我所说的甚至不是这个顶点,而仅仅是若干遥远但真实的近似而已;我们真的不需要飞到太阳中间去,而是要在地球上摸索,直至找到一个阳光不时照耀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暖和一下身子。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做和接受的区别。是两种态度的区别,人最根本的区别不是能力,而是态度。有的人渴望认真地真诚地对待生命和关于自己的一切,有些人,却一生处于蒙昧浑噩而不自知。卡夫卡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作家,与父亲过强的性格两不相容。他的父亲大概从不内省,从不反观自身,一生都是任由自己的较差的性格脾气和对世界的简单粗浅的理解控制自己。是井底之蛙(这样说也许不敬)的寓言。起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井和抬眼所望的天空,但不要像那只青蛙一样洋洋得意,而应该时时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和海洋。心大了,井就不能成为我们的牢笼。而心可以比海洋阔。木匠三个纽扣的房屋和国王的故事。我时常鄙夷地说,《读者》是我高中时的读物,但这种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设限。偶尔一读觉得开拓一下思维,丰富一下想像,喜欢里面的人物传记、文化的东西,偶尔会披沙拣金。

  大自然把人放到宇宙这个生命大会场里,让他不仅来观赏这部宇宙壮观,而且还热烈地参加其中的竞赛,它就不是把人当作一种卑微的动物;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的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因此,这整个宇宙还不够满足人的观赏和思索的要求,人往往还要游心骋思于八极之外。一个人如果四方八面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因此,仿佛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我赞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有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朗吉弩斯《论崇高》转自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P112

  我们现在极少游心骋目于八极之外了。由阔大而转至幽微,于宇宙外转至人心内。但是,对于崇高与伟大,这极稀有和日渐被否定被排斥的东西,还能在我心内引起某种不合时宜的回响。

  “。。。人诗意地居住。。。”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有时诗意地居住。但是,“人”――这意味着每人和永恒――如何被看作诗意地呢?难道所有的居住不是和诗意不一致吗?我们的居住因为住房短缺而受到折磨。甚至尽管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的居住也因为劳作而受到折磨,由于追求利益和成功而毫无保障,因为娱乐和消遣忙碌而心醉神迷。但是在今天的居住之中,哪里还有为诗意留下的空间和积攒的时间?如果真有的话,人们将用来从事美的精神研究,不管是通过写作,还是通过广播。诗意或者被拒绝为轻薄的闲荡,进入无知的空想和滑入梦幻之地,或者看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文学的名望由当时的现实标准进行估价。

  ――Martin Heidegger《诗 语言 思》P185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彭富春译 戴晖校

  但是,天空并非纯然的光明。其顶点的光明在自身中是它庇护的全部的深广的黑暗。天空可爱的蓝色的蓝是幽深的色彩。天空的光芒乃是晨昏蒙影的日出和日落,此晨昏蒙影保护了那能显示的万物。  ―――同上,P198

  远景

  当居住的生活走向遥远,

  在那遥远的地方,

  葡萄藤的季节闪耀光辉,

  这也是夏季空旷的田野,

  森林赫然耸立,

  它的形象黑暗般地显现。

  自然如此完整地描绘了四季,

  她停留,但它们如此快速地滑行,

  这源于完善,

  然后,天空光芒的极顶,

  如同花朵装扮了树木,

  使人类获得光明。

  周末的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楼顶上的水泥砖瓦被晒得稍稍温暖的时候,我就会爬上楼顶。太阳是我现在唯一的指南针,因为四周环山,建筑也不是北方的坐北朝南,所以,我只能通过太阳在空中的位置辩别方向。

  我带上了水杯、手机、毯子、床单,书,从斜靠在天窗的那个梯子上小心向上攀登,然后钻出天窗,就可以看到空旷的一块平地(房顶),四周的山头,头顶上的天空、云朵、太阳。我通常不专注于走路,而喜欢特意的仰头看天空,这个楼顶,使我更接近天空。

  我把床单挂在房顶晾衣服被褥的铁丝上,形成稍稍遮住热烈的阳光即可的阴凉。我的头和书在微微的阴凉中, 腿和身体沐浴在异常暖和的阳光中,那温暖仿佛能驱走一切潜伏于身体的寒冷,暖烘烘地非常熨贴舒服。毯子直接铺上,俯卧或仰卧,以各种姿势看书,有微微地风轻拂脸颊。安祥宁静。

  不过,我种空气让我想变得庸懒,有时候就呆呆地看着只看云影变化不知所想,使我尊崇小猫而贬低人类和其他动物,因为,只有它们,才将身子拉长再拉长,将筋骨脉络全部舒畅,然后,眯起眼睛晒太阳,甚至公然打盹而不怕人嘲笑。

  我甚至想,偷乐,我现在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宝地,这里静悄悄没人打扰,只有偶尔飞来的苍蝇、蜻蜓或蜜蜂,它们也不甚停留。这在北京真的难以想象,找到一个五层楼的楼顶,这个楼顶是这个小小村落的制高点,我在此有最好角度的俯视和仰观,穿最舒服的衣服以最舒服的姿势晒干干净净的太阳。

  以前喜欢看山爬山,然而整天在山中,且山中无水,且并不是真正地与山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起,只能近距离却疏离隔膜地看山,便会对山产生厌倦。想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是,如果山在天空之下,却又别是一种味道,山背后有云,一片云慢慢地爬过山来,云巨大的投影落在山上,粉红色的云映照在山石和树木上,有太阳的光辉从群峰之中斜射过来只照在山上一抹金黄,山的影子在另一座山上,月亮升起月光似霰,晈晈空中一月轮,周围的山接受月光的浸润却仍是那样矜持,星光在幽蓝的穹顶,庞大而黑压压的山挽起手来,让我们的视线在天空上更集中,有的星星在它们肩头仿佛镶上的水钻。飞机的灯光最乍

  看着它们,我只想它们,想更久更远的事情,想那些山为什么现在是这样的,它以前呢?想起宇宙,尽管好多年来我已不再关注和好奇那些神秘未知的事物;想起小时候的种种猜测和幻想,还有,和小伙伴们的争论,那时候以为我在这看到一个太阳你在那儿看到一个太阳就是两个太阳,为什么这下雨那不下雨,天大还是地大?最初的记忆被唤起。

  我希望我将来不是居于某一间空敞明亮的公寓,而是在楼顶的小小阁楼上,如果有的话,尽管小,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在大地上劳作,就让我能够仰望没有被割裂污染的天空吧。像树上的男爵一样,我可以整日整夜地生活在楼顶,看着天空,在楼顶上寻找食物、衣服、工具、朋友、路径,还有价值和爱情。(P。S。可是如果是城市高楼林立的楼顶,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想象力小说的题材,但对主人公来说,远不如在树上,是难以产生幸福感的一生。)

  从凡高的画中,我们真的无法说清那双鞋置于何处。这双农鞋的四周和它的所属只是一个无,除了一个没有确定的空间外。鞋上甚至没有粘着田地里或者田上小径上的土块中,它们甚至可以暗示它的用途。唯有一双农鞋,此外无它。但是――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的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和死亡逼进的战栗。这器具归属大地,并在农妇的世界得到保存。正是在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中,产生器具自身居于自身之中。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那种叫白杨的树,它那淡紫色的树干,还有努力向上伸展,如摇动的扇子般摇展在半空中的灰绿色的金属片似的叶片,我都不喜欢;我还不喜欢它那呆板的椭圆的树叶笨拙地挂在长茎上摇荡不已。只是偶尔在那么几个夏日的黄昏,它孤单地挺立在低矮的灌木丛中,正迎着夕阳的余晖,从梢到根都被水红的霞光染印成红色,闪耀着,颤栗着;或者,它会在晴朗有些微风的日子里,整个儿欢腾,喧闹地摇摆于蓝天大地之间,沙沙急语着,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努力挣脱枝干的束缚而飞向远方――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种树木才是美丽可爱的。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a hunter’s sketch》P192中国致公出版社 朱慧智译2003年第一版

  这是屠格涅夫描写的白杨树,他有一种惊人的本领,描写的非常细腻却也非常传神。景物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而不是画屏金鹧鸪。

  下面是他描写的九月的天气:

  九月的是旬,已是秋天,我静静地坐在白桦林中。早晨起床时,天上就飘着一阵一阵的绵绵细雨,偶尔又会有缕温暖的阳光穿透雨帘,直射大地;这是个捉摸不透的天气。天空中密布着层层的云朵,偶尔有的地方会突然云团散尽,露出一角明媚的蓝天,清朗纯净,如一只美丽清朗的眼睛。我就这样静静坐着,侧耳倾听着周围的声响,悄悄眺望着四周的环境。枝叶在我头顶上沙沙轻唱;光凭这种声音,就能判断出此时的时令。这不是愉快、欢乐颤抖的春天,也不是和声温柔的私语和绵长絮语的夏天,也不是冷漠、羞怯、喋喋不休的晚秋,而是一种不易被人听清,带有深深陶醉的窃窃细语。清凉的微风柔柔地掠着枝条。

  他描写白桦林:

  被细雨和湿的树林深处,在随着云团和阳光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有时它会大放光彩,似乎有种愉悦的激情使其中的事物都微笑起来;不十分浓郁的白桦树的树干忽然披上了绸般光滑的阳光,飘落在地的枯叶也被斑斓的、金黄的光所笼盖,茂密高大的蕨类植物细长的茎干,也染上了如深秋里成熟的葡萄的色泽,光茫映照,繁杂参差地掩映在你的眼帘里;有时周围的景物又突然泛起青冷的色调,没有光彩,就如尚未被冬天的阳光照耀过的全新的积雪一样冷白;接着林中悄悄地、琐碎地飘下如针类的细雨,万物发出细琐的沙沙声。

  他描写孤单的一棵小白桦树:

  那些白桦树的叶子尽管有些已露出苍白的边,可总的看去,树还是绿色的;也有某个地方,长着一棵远离树林的,孤单单的一棵小白桦,通体是红色或泛金色,你可以欣赏到,当阳光偶尔穿透绵长阴郁的云团时,迷离恍惚地掠过被清亮的雨水洗刷过的参差树枝而照射进来时,这棵离群的小白桦是多么的光彩迷人。

  他有一篇名为《歌手》的笔记中写了在一个非常小的科洛托夫卡村一个兴旺的小酒馆里发生的两个歌手比赛的情景。两个歌手分别叫“雅什卡”和“包工”。文章先由这个酒馆主人,以及在酒馆门口看到两个好事者“眨眼”和“笨蛋”的谈话,引发起作者的好奇心,然后吊尽了读者的胃口,才渐久久的,才拉开比赛的帷幕的。比赛的过程让人想起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的白妞和黑妞两个人好上更好的衬托与对比。这篇与那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写包工如夜莺啼鸣,极尽卖弄喉舌花腔附唱调等技巧之能事,最后终于累了汗流浃背,准备结束时最后高长不绝的余音使全体听众发疯地用掌声喝彩。而雅什卡却已然脱离了工匠气息和斧凿痕迹,不仅如此,他还抓住了俄罗斯的主旋律:“它最初还有些颤栗,似乎羞涩,开始还不太成熟,但里面包含了真诚而热切的感情,充满了青春气息,充满魄力,有美丽的抒情,也有哀怨断肠的凄苦。这就是俄罗斯真切而炽热的灵魂所在,它紧紧揪住你的心,就抓住了俄罗斯的主旋律。”听众的反映也是鲜明不同:“我感觉心中有股热流在奔涌,它朝着眼眶奔涌而来,我的眼眶湿润了;忽然一阵抑制不住的暗暗的抽泣声把我拉到现实。。。”

  作者以高超的笔力描写歌声,描写各式各样的听众虽然不同然而却受到同样强烈感染的反映和表现。这和《李凭箜篌引》《琵琵行》《听董大弹胡笳》等我国文学中描写音乐的那些篇一样,对音乐的感受、领悟与把握表现出非凡而卓越的笔力和气势,让人不由感叹伟大语言的魅力。

  作者写比赛结束后,大家开始喝酒庆祝,而作者不想再停留在那里,害怕把他得以的美好印象全部破坏。作者大概深深地了解这些底层的人,他们在某些时刻有着最丰富最深沉最高尚的情感情操,与之相应的表现出纯粹的与大地本身相联的艺术的直觉和鉴赏,但是,当他们被拉回现实得意忘形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酒神狂欢的另一面,低级俗气,迷醉喧哗,只有尼古拉伊万内奇是永远镇静的。这就是作者又恨又爱的人,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里的人。

  一石说:猎人笔记吸引他的是屠格涅夫的眼睛和他留在文字里的心。但是,哪一位作家不是以眼睛观察到的世界表现诸文字,然后把自己复杂的感情深隐其中呢?猎人笔记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呢?看译者序的时候看到译者在其中对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叹,而翻开一篇篇笔记的时候首先也时时吸引我的是那一大段一大段如浪漫派的油画一样,对风景细腻优美毕肖传神的描写:大自然在作家的笔下毫发毕现,天空的瞬息变化,光线投洒于大地,树叶在不同的时令发出的不同声响,枝头的鸟和林间的小兽的的叫声里也可分辩出感情。阴晴雨雾,池塘小溪湖泊河流,森林草原山谷,作者身徉其间,作为猎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入侵者,却也正像一个自然之子一样,与周围的环境一同呼吸吐纳,对天空大地的细微之处都了然于心,几近于同化其中。对于日染尘埃的我们,读起这些文字不啻于一次水清濯缨的奇异过程。他的文字不是简单生硬地描绘罗列,不是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断,现在写景的人往往流入此途,他的景物能透过字里行间在我们面前展开美丽的画卷,像立体电影一样让我们也如临其境,我们不禁惊喜,也禁不住感叹,有多久没有走进大自然了,不知以后与如此纯净的风光有缘无缘了。

  作者并不是想单纯描画一幅幅纯美的世外桃源,我们不可否认《猎人笔记》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以描写俄罗斯人民诗意鲜明的短篇特写进入了俄罗斯古典文学宝库并在国外拥有众多的读者。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展示了作家力求阐发的农民天性的纯洁、人格的尊严以及人道主义的神圣和高贵的主题思想,对人民的热爱,对劳苦大众蕴藏的精神伟力、智慧和天才的赞美,使其作品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的印象中,俄罗斯的作家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悲天悯人的思考,即使像成为多余的人还在深切的思考。他们总是在为自己、为同样被人生围困或囿于不自知的人、甚至为俄罗斯寻找救赎寻找提升的出路。他们多数出身贵族,但却总是把眼睛和心灵停驻在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身上,那些底层的劳苦大众,那些可怜的被无休无止剥夺一切的农奴,那些纯洁高贵热烈却被欺骗的女性。他们总是回转头来,对自己周围同属一个阶级的人掷以讽刺的语言和憎恨的感情。西伯利亚是他们的流放之地,他们也仿佛自愿被流放,被安逸的生活、享乐的生活、醇酒美妇和悠情雅趣的生活,以身伺虎,投身冰雪,近代的作家似乎尤其如此。我们因此总体感觉俄罗斯文学的风格是“重、拙、大”,如他们的国土,如他们的民族、如他们的人民,如他们自己的面貌身体,如他们的标志象征“白熊”。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在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和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溶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沙梅的金蔷薇我觉得有几分像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探索过,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

  “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做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K*巴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 李时 薛菲译 漓江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一版

  尘土,比喻的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一时一刻一点一滴有意义无意义芜杂琐碎的生活,别人的生活,这个巨大的被填满的世界。只有极少数的能够做温柔、善良、谦卑的像沙梅一样的清洁工,为了不含丝毫杂质的诚挚无私的爱情,为了奉献,日积月累的偷偷地收集筛簸, 而不再把手工艺作坊扫出来的垃圾统统扔掉,直到成为一块金锭,可以被首饰匠打磨成一朵精致的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

  这本书激励我要不断地劳动,不能懈怠。

  这本书语言之美让我百看不厌。

  这本书的风格是俄罗斯的风格,就像一片片白桦林,优美之外,是纯洁和崇高,虽然同样严肃认真,但不像俄罗斯其他作品一样沉重。

  “不要怜惜自己——这是地球上最骄傲、最美的才智。不会怜惜自己的人万岁!”高尔基说。(同上)  

   然而,恰恰相反,多数人失去了这种才智!

  在古今中外文学家、艺术家以巨大的才能和不懈的劳作所创造出的汗牛充栋的文艺作品中,对人类的居所——大自然的描写、表现与歌颂,无疑是最浩繁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随意可以想到的就有梭罗的瓦尔登湖,麦尔维尔、康拉德笔下变化万千的海洋,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里维拉的草原及大林莽,阿莱格里亚的安第斯和亚马逊,吉拉尔德斯的潘帕斯草原,皮埃尔·洛蒂的异域风光,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寂旷野与暴风雨,还有非洲、澳洲、加拿大、中西亚乃至日本文学中或苍莽旷凉、或鄙野诡奇、或曲折幽深、或秀美摇曳的大自然景观。然而,所有的这一切较之苏俄文学对自然万物、天地季候、山川草木的呈示、摹写与讴歌,无论是在篇幅的多寡、分量比例的轻重以及内容格调的丰富抑或单一上,前者都难于与后者相提并论。还是在多年前,我们就逐次知道了(更多的是从俄苏文学中而不是从地理教科书里)圣彼得堡、莫斯科、察里津、基辅、喀山、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听说了黑海、里海、亚速海、波罗的海、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库班河、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苏俄疆域的广阔以及由此带来的地质地貌季候民俗物种的复杂多样无以穷尽,才造成了自然风物的呈现描写在其文学艺术中所占据的独擅风骚的特殊地位。凡熟悉苏俄文学的人,有谁不记得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塔拉斯·布尔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的《草原》、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和谢普琴科、涅克拉索夫与叶赛宁的诗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等杰作中对高加索山地、乌克兰乡村、俄罗斯的山川峡谷草原等瑰奇风光乃至一花一草一木的细腻描摹或粗犷挥洒呢?更为奇特的是苏俄作家中还出现了一批(不是几个)主要甚至专门以大自然为描写对象的大师圣手,为读者熟知的就有蒲宁、普利什文、索洛乌欣、阿斯塔菲耶夫、卡扎科夫及巴氏本人,这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范围内似也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罕见现象,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探究。

  朱亚宁《重读金蔷薇》选自《天涯》网络版

  当初自己看完《金蔷薇》时,不仅有沉醉、收获、慨叹,而且更多的是不尽的想象,那种深深的吸引在阅读中极难碰到。我是一个在阅读中能够“有会于心”的人,却拙于表现。本文作者是一个比我更能理解作者之意,而且是一个能述能作的人,他的文中的许多想法也让我不断拍案,“戚戚于心”,这一段也是,与我的阅读感受真一样:),只是自己没有这般博学多识,肤浅的感觉和粗略的印象而已。想起来竟然没有摘抄阿斯塔非耶夫的《牧童与牧女》,自己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主人公鲍利斯最后的那样悲伤而死在我的心底总也挥之不去,像固执的乌云印在了天空,永远不肯离去了。阿斯塔非耶夫在描写鲍利斯死去的那一段,与大雷雨的描写,真是最美的绝唱!爱到绸缪婉转之至时,柳霞和他共读妈妈给鲍利斯的信这一段也很让我感动,他的父母相爱相敬,而他们又无比爱他,而且爱得健康自然深切诗意,融融浓浓,我也曾嫉妒、羡慕、倾心于一个这样的男子,他拥有同样如此完美的幸福家庭。不过,这一首田园诗,在战争面前,只能怀念不能相见。

  人非圣徒,亦非机械,他(她)们都难免会有松懈怠惰的时候,但长期飘游散逸、无所专注,则必然是不正常的。怠惰使人呆钝,散乱使人浅浮,这种状态造成的后果是灵感、形象、思路、构想的阻断与流失,亦即可能性的关闭。心无旁骛倾尽全力,坚守并保持住一种状态和境地,全方位无滞碍地吸收、容纳、存贮、混融发酵,才可能让思想与情感不间断地奔泻喷发。

  朱亚宁《重读金蔷薇》选自《天涯》网络版

  对自己的警醒和道路的指引!!!!!

  男人在这种探险中完全是些异乡人:《情人》中的中国小伙,《广岛之恋》中的日本男孩,还有一大串犹太男人或游荡的外交官。。。。。。男性异乡人都像这位异乡女,总这他们是最接近令人担优的异乡物的人,是最靠近事物深处的人。欲望是男人的本性,它处在中心,然而它总是被女人们那碰伤的和险恶的被动状态所包围。男人们感情丰富,同时又深奥莫测,被一种害怕侵蚀着,而他们的激情又永远不能驾驭这种害怕。这种恐慌像是一根鱼骨,它是镜子游戏的中轴线或新赌注,女人们用来展现她们痛苦的丰腴肉体,而她们的男人们只能是痛苦的嶙峋瘦骨。

  《一位异乡女》[法]J 克里斯蒂娃 张新木译

  选自杜拉斯文集《写作》曹德明译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P106

  最靠近事物的深处,仿佛,我已经远离这些了,我一直停在表面不断地游走,像掠近稻田的白鹭。男人或女人,我缺少的大概不是经验,而是多一层的体验。因为过于芜杂,而无法将更深地根深入到大地深处,无法吸取那些幽冥一般的感受和思想,而且,感情愈发单一苍白了。

  蜉蝣。刚查字典,喻生命短促之物。

  圣埃克苏佩里只活了44年,但是他短短的一生的确不愧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一位伟大的英雄。一个人的一生能有他这样的经历,已经是很不平凡的了,然而他还是一位作家。严格说来,他虽然从小就对作家深怀敬意,但是作家不是他的天职。他是实干家,注重行动,不像诗人和小说家那样擅长虚构人物和情节。不过他并非只会行动,他也善于思索,因此他的作品便具有与从不同的特色。可以认为他的小说不是本义上的情节完整的小说,而是以反映现实为主、兼有哲理思考和想象的报告文学。

  他(南方邮航之贝尼斯)不是一个不怕死的莽汉,而是在寻求“宝物”,探索生命的意义。这也许是他和他的小王子的共同的特点吧?寻求生命的宝物,用心体验眼睛看不到的秘密(飞行和战斗的体验、沙漠深藏的水井、星球上的铃铛)正如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的那样:“只为物质利益而工作,我们就是在建造自己的牢房。我们是把自己和灰烬般的钱币关在一起,它不会提供任何值得我们去体验的东西。”因此在他的笔下,风景、沙丘、星星、月亮、海面等等构成的广袤而又寂静的背景,便具有慷慨悲壮的色彩。

  他仿佛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不过是在飞行中,在一万英尺的高空,掠过房屋、城市、河流、沙漠、峡谷,远离了人群,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没有其他人的牵引,所以抛开了一切物质的累赘,只有最简单的依凭和生活。可是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肩负着巨大责任,像牧人守卫着羊群、像灯塔的守望者指引船的航行、像麦田的守望者谨慎地盯着那些崖边玩耍的孩子们……圣埃克苏佩里是在飞机里守望,在天空中在云层中遥望芸芸众生,并且最接近星星、月亮、天堂的地方思考。把他的小说与他的插图童话《小王子》结合来看,就更能看出那种与众不同而艰苦的思索所带来的忧伤。

  他笔下的主人公是一批新颖的人物,他们勇气非凡,然而又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因此他们宁愿以另一种方式来观察世界,而飞机则是他们进行观察的最好场所。因为他们在飞机上看到的是世界的雄伟和壮丽,摆脱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他们驾驶着飞机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又在飞机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两个方面的融合便构成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

  ------吴岳添《伟大的战士、优秀的作家》选自圣埃克苏佩里《夜航》吴岳添 张桦译

  人在远方适于想象。出发时把一切柔情都抛在身后,伤心之余,也有一种把宝物埋入地下的奇特感觉。这类逃避往往证实了那么多万分珍惜的爱情。在撒哈啦沙漠的一个布满星星的夜时在,他梦想着这些遥远而热烈的、像种子一样被夜色时光覆盖着的柔情,突然有了这种感觉:互相分开一点以便看着对方入睡。靠在出故障的飞机上,面对沙丘的曲张和起伏的地平线,他像牧人一样守卫着他的爱情……

  “这就是我重新找到的东西!” P24

  宝物、宝藏,在他的作品里不断重复的词汇,也许就这就锁孔和钥匙。。。。。。。

  埃兰只要感到自己有一些厉害的念头,感到自己产生了一些强烈的态度,就自以为是强有力的了。于是他便稍微离开一点他的雕像,凝视着自我欣赏起来。P30

  细致的观察,别致而又形象逼真的描写,能看出圣是一个真人,厌恶一切小小的伪装和虚假。

  现在,天空在窗户里抖动。做爱之后,被男人的欲望摧毁和废黜的女人啊,又被扔到了冷漠的星星之间。心里的景象改变得如此之快……穿越了欲望,穿越了柔情,穿越了爱河。现在他纯洁、冷漠、脱离了身体,在一只船的船首上,在海岬里。 P65

  抄录它,也许是因为他极诗意地描写出一种普遍的悲剧的感受,转瞬之间两相隔膜,火化为冰,天上人间,再无力翻覆回转。

  “有人在做着什么样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我的一生像一出戏剧那样紧张。而这里的每个动作之间,每种想法之间……却有这么多的空间,这么多的间隔……” P83

  他的生命历程的确如此。他的小说也是如此。(他形成了一种简朴的沙漠文化:没有冗长的描绘,没有感伤的抒情,只有合理的说明和思索。句子简短,往往只有名词,连动词也没有。------吴岳添)思索就像在喉的鱼骨,每吞咽一次食物,每咽下一次口水都会有直击心脑的痛楚。而且思索随时随地,是庄重的严肃的深刻的,不像喜剧那样通俗热闹,又不像悲剧那样古典崇高迭荡,那种不可一世的自命英雄。是深夜里无垠的天空中的繁星。并且把这些繁星的每一种感觉那样准确地逼进内核地表达出来。

  贝尼斯,有一天你向我承认:“我热爱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生活,一种并非完全可靠的生活。我甚至不太清楚我有过需要:那是一种轻率的渴望……”

  贝尼斯,有一天你向我承认:“我猜测的东西都隐藏在一切事物的后面。我感到经过努力就能理解。我最终会认识它并且把它带走。但我现在却因这种我从未弄清的、友好的存在而慌乱不安……”

  我感到一只大船倾覆了。我感到一个孩子平静了。我感到帆、桅杆和希望都抖动着进了大海。

  我也像他一样,从来没有那样对自己的命运、人生笃定过,没有对自己强大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智慧与思想有过什么把握和自信,像我也遇到的一些年老的智者,像一些才华横溢咄咄逼人的年轻才俊。我一直摇摆,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猜测,一直处于不确定,若有了小小的确定只是当时片刻的快慰,而更多的是不安,而且总自认为是一个孩子,在不停地向往某个最终的答案。

  不是哲学家,却总是以为必须如此,而且无法远离思考那些真正的本来的本质的意义的价值的。。。

  以上选自《南方邮航》

  此刻,深处黑夜的心脏,像是一位守夜者,他发觉这夜晚展现了人类世界:这些召唤,这些灯光,这些忧虑。黑暗中这颗孤单的星星,一座孤零零的房子。一颗星星熄灭了,这是一所对他的爱情紧闭大门的房子。P106

  人们在人行道人挤他,推搡他。他仍在想:“我不会生气,我就像一个生病孩子的父亲,踯蹰在人群里,心中带着家里的那份寂静。”P126

  他的比喻的本体往往不是实物,而是心情,或思索的内容。

  工程师又补充说:“公众的利益是建立在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件事只能证明这个道理。”“然而,”利维埃过了一会儿回答他说,“如果人类生活没有价值,那我们就没必要总是在行动,似乎某些事情在价值上超出了人类生活……那又是什么呢?”

  “爱,如果只有爱,那是死路一条!”利维埃模模糊糊地感受到比爱的义务更崇高的一种义务。或者说它同样涉及到了柔情,却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想起了一句话:“重要的是使它永恒……”

  无论怎样,因为是真诚的人在思索

  而此刻他正朝一片灯升上去。在那口打开的井里,他驾着飞机螺旋般一点点地上升,而后这口井在他身后关闭了。随着飞机高度的上升,云层渐渐褪去污泥般的灰色,它们与他擦身而过,就像越来越纯净和洁折的波浪,法比安从波涛中浮出来了。

  他绝顶地惊讶:那里是如此的明亮,竟然使他目眩冰晕起来。他需要闭上眼睛呆几秒钟。他从不相信云朵在夜晚会那么耀眼,但是一轮满月和满天的繁星将它们变成了光芒四身的波浪。

  在飞机浮出云端的一瞬间,它像是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任何风浪使机身倾斜,就像一艘船通过堤坝的时候一样平稳,像进入到不库区域似的。他飞到了一片未知的天空中,像进入宁静的小岛港湾似地躲了起来。在他身下,暴风雨正在塑造另一个3000米厚的世界,到处是狂风,下着倾盆大雨,电闪雷鸣。但是转向着星星的这一边,却是一张晶莹、洁白的面孔。

  法比安认为他到达了一个奇异的虚无缥缈的境界,因为所有的仪表都变得会发光,包括他的手,他的衣服,飞机的机翼。因为这光并不来自那些星星,它来自他的下面,他的周围,来自那一大片白色的云层。

  “太美了,”法比安想,他穿梭在密密地挤在一起、像一大堆财宝似的星星中间,在一个没有其他任何人,一个除了他,法比安和他的战友以外绝无其他生命的世界里,就像神话中的城市小偷,被高墙封在那些藏着财宝的房间里,再也无法知道怎么才能出得去一样,在那些冷冰冰的石块中间,他们游弋着,富甲天下,但却已经被判了死刑。

  几乎想一字不落地全部抄落在这里,在宫岐峻的《红猪》里面也有这们神奇的描绘和叙述,红猪在峡谷一个幽静的夜里讲给勇敢的可爱的小女人听的,小姑娘让他讲一个故事,于是他平静地悲伤地讲述起他自己和他战友的故事。画面中还有他的战友,以及一群汇成河流一样的飞机,无声地飞行,聚集,无法唤回地远去,奇异光华、超乎寻常的平和静谧,但却是冰冷的死亡,因为非属人间。就在天堂的上空游弋,完全松开一切紧张和束缚,却还充满着自身的细致的感觉,脱离沉重肉身的恍惚喜悦与终要远离这生的清醒绝望交织。而庸常的人,永远在地面上的人,也许永远无法体会生死一线之间,那种奇异的感觉和景象。宫岐峻也热爱飞行,他从哪得来的这样的灵感呢,。而圣埃克苏佩里也像法比安一样,神秘地失踪了,没有将自己的身体毫发留在大地上……

  以上选自《夜航》

  接力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称自己首先是飞行员。他为飞机而生,为飞机而死。

  圣埃克苏佩里若不是飞行员,当然也会写作,但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作家。他有意识地把飞机座舱当作书房,飞机是他认识世界的工具,就像农民用铁犁,木工用刨子,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世界的秘密,然而他们在各领域挖掘到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字字句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去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悦,就是这么单纯。

  圣埃克苏佩里用小学生也能读懂的语言,接触到人类最重大的问题,背景又放到无边无际、纯洁一片的黄沙前,满篇氛围似真非真,似梦非梦,迷蒙含蓄。他还自己画上雅(稚)拙的插图,空灵别致。最后一幅是两条交叉的弯线上一颗星星,这是小王子在地球上出现后又消失的地方。在他看来是世界上最美也最凄凉的景色。圣埃克苏佩里画完以后,过了一年自己也像小王子那样消失了,“一点声息也没有”,留下一个謎,一个问题,一个悬念。像断了的梦。

  马振骋《小王子》前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2001年11月重印

  “当你平静了(人总会平静的),你会高兴交上了我。你永远是我的朋友。你会想跟我一起笑。你有时打开窗子,像这样,散散心……你的朋友看到你望着天空笑,会很奇怪。那时,你告诉他们:‘是的,我见了星星总是要笑!’他们以为你疯了。是我给你耍了个恶作剧……”

  P93

   这话不假。我一直爱沙漠。坐在沙丘上。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是有东西在一片寂静中发光……

  “沙漠所以美,”小王子说,“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了一口水井……”

  我惊奇的是我一下子懂得了黄沙中这道神秘的光芒。在我小时候,住在一幢古宅里,传说地下埋着宝藏。当然没人能够找到,也可能根本没人去找过。但是整幢房子有了一种。我的房子在心灵深处藏了一个秘密……

  “是的,”我对小王子说,“不论房子、星星或沙漠,使它们美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这让我想起三毛写的那首歌,齐豫唱的,前世的乡愁,铺展在眼前,啊啊,一匹黄沙万丈的布,当我,当我,被这天地玄黄牢牢捆住……那时沙漠便不再只是沙漠,沙漠,化为一口水井,井里面,一双水的眼睛,啦啦啦啦,一双水的眼睛,荡起一抹微笑……沙漠与水井,真正懂得沙漠而且爱上它的人都会将之联系起来吗?这难道只是巧合?什么样的灵魂,既广大无边、荒芜酷烈,又深蕴不一般的慰藉、甘甜、清凉,还那么遗世独立,从不以外表的温柔明媚前去讨好?就像沙漠和其中的水井?

  ------每颗星都成了一口带锈辘轳的水井。每颗星都倒水给我喝……

  圣埃克佩苏里《小王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 1996年8月第二版),印象是:汪老太通达,太多智慧,太大巧若拙,太含而不露,反而感觉不出他的努力,他的突破,像沈从文一样深沉的情感。他笔下三教九流、走卒贩夫、引车卖浆之徒全都栩栩如生,让人向往至极,然而只是端然审美,隔岸看花。像蜡像馆里的雕像,虽然神情毕肖,颊上亦有三须,可是只是喜爱、赞叹,不能引起我更强烈的共鸣。

  人生哲学的玩味。我看不出他的痛苦,而没有痛苦,我会怀疑他的追求。

标签: 国庆节的优美句子摘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