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语录库 98 0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文 / 张风莉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取得了联吴抗曹的初步胜利。

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臣。然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方鼎立的局面。

为了提升将领的素质,加强国力,孙权劝勉刚刚当权掌事的吕蒙要多读书。

起初,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脱,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于是吕蒙开始读书学习。等到鲁肃再次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的时候,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骄傲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个出自《资治通鉴》的小故事,以极其生动的笔墨,突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的巨大益处。

台湾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里,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可见,读书是生命的必须和心灵的旅行,每一个渴望在精神和心智上获得成长的人,都必须刻苦读书。因为“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明代名臣于谦,一生以国家利益为至上,他以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被誉为“第一救时宰相”。

于谦从小聪明好学,尤喜读书,在于谦的心目中,书籍就是他最忠诚的形影不离的朋友。

只要与书籍亲近,于谦的内心就如同得到洗涤,再无半点世俗的杂念。而越是读书,新鲜的想法越是源源不断地涌来,就像春天东风里的花朵,常开常新。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说,今年的这个清明节,我无花可观赏、无酒可痛饮,我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生活清苦而寂寞。

而生活愈是黯淡无味,愈不能丢弃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内心安定,亦能为生活带来希望和光明。

所以,王禹偁等寒食节一过,便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窗前点上灯,早早地坐下来潜心读书。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的时候,则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读书,才会内涵丰富,灵气流动,这就好比一方池塘常有活水注入,才会水波清澈,映照天光云影。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在读书人之中,王贞白算是极为用功和投入的了,他废寝忘食地读书,读得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是暮春时节。

他完全沉醉在读书之中,要不是过路的人打断他,他还在和孔子周公探讨呢!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对于李清照来说,赵明诚去世以后,书籍在她的生活里更是不可或缺。哪怕是在病中,只要体力尚可,李清照都会坚持读书。

枕上诗书,随意翻阅,日常时光,便不再觉得漫长,而那饱经磨难的心灵,便会从读书中得到抚慰,那心上的伤口,也会在与文字的亲近中慢慢愈合。

《四时读书乐》

宋·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 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天到来,山光水色,好鸟落花,处处皆是美景,然而翁森告诉我们,最美的韶光,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候,千万不要沉沦,千万不要蹉跎。

一本书在手,展卷阅读,任思绪驰骋,便是最好的享受。

一本书在手,反复品赏,便会芬芳盈口,满心余香。

一本书在手,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晖甫上,时光的默然交替,岁月的寂然运行,便会浑然忘却,只觉春风拂面,心灵喜悦。

读书吧,“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读书吧,“夜雨深馆静,苦心黄卷前”;读书吧,与书相伴的人生,即使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标签: 读书的好处优美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