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5篇诗评:关我诗事(转载)

语录库 68 0

〈转〉5篇诗评:关我诗事

  他的乡村是无疆的大国

  ——散打陈衍强诗集《我的乡村》

  余 毒

  余毒 汉族蒙古裔,1983年生干四川古蔺,垃圾派诗歌先驱之一。

  陈衍强是老李家的姑爷,李白李渔是他大小舅子。李白在唐朝搞实业,安徽马鞍山“百炉庄”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总还兼市场总监,常年押运铅铜矿到处拜访有效无效的客户,由于长时期被金属矿石辐射,表现得写作功能特异,但生殖出问题,育了个傻儿子;李渔在清朝做书商,搞出版集团图书工作室之外还涉及娱乐产业,*盗版笑纳潜规则……陈衍强正在航拍出来就是一个“www”样式的乌蒙山的腋窝处有劲没劲地敲打着一个叫键盘的东东,此时的时代一是张大网,互联网,此时的人民大号叫网民,此时的诗人,叫网虱,网虫一种,全称网络虱人,——陈衍强爬行在时代的大网上,时而欢快得像个傻逼,时而郁闷得像个大师;有些虫子围观他,有些虱子围攻他但顾忌他运行速度更快内存更大配置更高杀毒能力更强,——陈衍强的核心处理器是“散打”!

  “散打”不是陈衍强的自创品牌。

  他是向他当代舅子李伯清致敬。李伯清本是一个属性为闲杂人等的农民工,会耍嘴皮子,耍成了一定级别的国家干部,语言表现艺术大师,四川方言2.0版的首席构架工程师。

  把陈衍强跟李伯清摊摆在一块,有貌似异路但似乎同行的意味。陈衍强也是个会耍的农民,耍汉字,耍分行,耍成了字 号县文联,本人操盘未成功的网络红人“烟枪教父”,一方地域的文化标签,地标性的人肉建筑啊,——有如贾某某之于某州,某婷之于某门,——余毒发言,总是准确,——判断准确确定预见准确嘛。

  李伯清出家三味禅林寺。

  陈衍强出诗集《我的乡村》。

  封面革命红,体现作者是毛派。毛派是个很好的派,很好的诗歌的派:加长款的现实主义,加强型的浪漫主义,略等于无敌。

  《我的乡村》的奇数页是现实,偶数页是浪漫,譬如“农村现状”“新农村传奇”“农民考察报告”等农字号的诗文本,很伟的现实; “一瓶酒喝出320度”“一路花香回到昭通和纽约”“在云朵上的村庄守着割马草的婆娘”,何其大的浪漫。

  在“陈衍强的乡村”。他的村。有人系统出错地从中扫描出了“疼痛”“悲悯”两大热门标签,——人文主义关怀强迫症患者的习惯性强奸。

  乡村于诗歌,其实病一种,最盛大最时尚的症状是对“乡村”比对猪流感还敏感,见着“村”字立马自动提取出若干关键词:“槐树”“立春”“麦地”“乌鸦”“蜘蛛网”“大雪”“月色”“麻雀”“蟋蟀”“泡桐”“……”;“乡村”只是做为部分诗歌从业者的基础口粮,但不是路线,这一票“乡村派”诗人的统一方针是:农村突击城市,——以“乡村特产”(比如普洱茶,呵呵,当前我国诗坛上某个名角的别名就叫“普洱茶诗人”,外形装扮像个背包客,背包里面茶饼之外是一本通讯录,录有若干刊物主编大小奖评委以及民间各路大佬的住址电话)以对“乡村”的不得不姿态的“巨大的人文关怀”“非常深厚的草根性”去突击在城市闪耀着的“话语权”“潜规则权”“优胜权”……;乡村派们还没来得及被城市这台牛逼的机器熟化成中产阶级,已迫不及待自以为很有策略很有收益可行性地向“城市”开炮,——乡村抒情还需继续,诅咒“现代化”必须努力,他们热衷为噪声、臭氧层、老城墙及所谓消失的文明、文化的逃亡而做悲愤秀,——都是些成了精的可爱人儿啊,但修炼有欠缺,——欠缺劳动改造,——大脑氧气太过于充足,需要消解。

  乡村于陈衍强,是情怀。就那么回事的情怀,不为之喜不为之悲的大情怀,做报道而不做指导,叙述而不议论,涉及但不干涉,——“乡村”这个东东是个生物,顺其自然生长才是历史性的正确,——人间正道是沧桑,乡村这鸟玩意比天还有情么。

  有情怀才显才华,有含量的情怀,有能量的才,陈衍强的《我的乡村》,让我确定管他叫陈有才!

  情怀有界,大才无疆,他的村。

  评陈衍强的《农村现状》

  邹建军

  邹建军,诗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最近读到其组诗《农村现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原来中国的农村出现了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农民的生活还如此的艰苦。诗中展示给我们的,虽然不能说破败不堪,却也触目惊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虽然不能说是忧心忡忡,却也让人不可轻松面对。

    首先,《农村现状》中对于中国农村现实描写是真实可信的,诗人所表达的乡情与忧思是让人动容的。我并不想以什么来证明其真实,我的老家就在川南农村,我自己就能证明其诗内容上的真实性。如《农村现状》中所写,老得掉牙的老家人去楼空,只有年迈的父母与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在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有力气的男人、才长大的姑娘和长得一般的妇女都外出打工了。这样的情形是喜还是忧?在诗人看来,当然是忧。诗人在《再写母亲》中说:“我真的不想让母亲佝偻的身子/进城看儿子还要加重负担”;诗人在《打工妹回乡》中说:“有的带着一发不可收拾的毒瘾/有的带着难言之隐的炎症”;诗人在《回乡偶书》中说:“在外打工的儿子们/不仅带回年货/还带回操湖南或湖北口音的媳妇/和他们异花传粉的小孩”。这些情况都是真实可信的。诗人面对现实,似乎并没有怒气,有的只是无可奈何的忧患意识与忧思之情。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出现后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形成为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不完全是农村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最集中、最严重的。因此,此组诗具有一种真实的品格,既有对真实生活现象的描述,也有对真实情感的抒发。读这样的诗,让我们想起彭德怀同志的诗句“我为农民鼓与呼”。

    其次,诗人是如何描写当今农村生活的呢?主要是以对现实物象的白描,让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本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并没有任何的夸大与缩小,也没有多少直接的议论,甚至那种悲情与忧思,都只是透过对物象的描述,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此诗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有力也正在于此。当我们读到“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掰包谷/夜晚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就让我们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的时候,诗人将物象进行一种排列,就让诗行有了很独到的表现力:“现金”、“活期存折或卡”、“夹杂方言尾巴的普通话”、“《知音》和《江门文艺》”、“话费余额只剩3.7元的手机”、“美过的容”、“牛仔库绷紧的下半身”、“洗头的手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毒瘾”、“难言之隐的炎症”、“办农家乐的想法”、“嫁矿老板的迫切心情”、“广东黄脸婆的老公”、“不知谁才是亲爹的小杂种”等等,《打工妹回乡》这首诗,就基本上是对以上物象的排列,但自有诗情与诗思于其间。只是到了最后,诗人才来了一句:“有的什么也没有带”,略有深意。这样的诗例,是不是可以修正我们以前的关于意象为诗必不可少的要素之说法?

    再次,以反复为基本句式的口语经营。此诗中没有那种文言文的句式,也不是那种很正式的书面语,而是地地道道的生活口语,如“一个洋芋一个南瓜一个海椒/都是她用命种出来的/只要粮食和蔬菜还新鲜着/我的母亲就活着/并且在山坡上累着”(《再写母亲》)、“每当我想起/好多没他们年纪大的乡亲/都见阎王了/就更加珍惜/上有老下有小的幸福/可我是个不能守着他们的/混账儿子”(《我的父亲母亲》),像这样的日常生活口语,表现力是很强的。如果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达到一个很高境界,那无论如何写也会是好诗,这样的诗之技巧是最为自然的。反复让抒情形成了一定节奏,《农村现状》前三行都是以“了”结尾,《再写母亲》最后三行都是以“新鲜着”、“活着”、“累着”结尾,《打工妹回乡》所有句式都是以“有的带着”开始。这让全诗形成一种整体性,也许是诗人自然的选择,也许是诗人的故意为之。再有比喻式语言也是很独到的,如说“我是心疼她那么大年纪/好不容易种出二十四种以上的植物”(《再写母亲》)、“更多的是钉子钉进肉体的/牵挂和隐痛”(《我的父亲母亲》)、“隔壁杨家的女儿/我参加工作时还是一株禾苗/现在身材已高过秋后的庄稼”等等,这样的比喻虽然并不奇特,却也是非常精彩的。

    《农村现状》组诗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中国当代的“悯农诗”。读到这样的诗,让我想起唐代白居易和杜牧,最真实、最感人的是那种亲情,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种人人眼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正在进行时中的现实生活。有人说当今是一个缺少诗意的时代,其实,诗神每天都在与我们作伴,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她而已。

  真诚的乡村诗写以及向高级艺术的不断拉近

  ——我读陈衍强《我的乡村》

  沙 织

  纱 织 先锋诗人,诗评家,现居石家庄。

  陈衍强诗集《我的乡村》激发了我的某个兴奋点。这绝非偶然,因为我最近陷入了对乡村真实境况的深层思索。在残酷面与想象力面前,诗人与艺术家大多天生倾向于后者,即使在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通病时,他们也总是善于选择文明程度更高的城市来书写,而非乡村。乡村有种令人恐惧的因素,驱赶着艺术家们。我想这是种天然的规避心理。即使在各国涉及到乡村生活的名著中,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一种抽离于真实乡村生活之外的意识形态。在《面纱》这样的电影中,我们在西洋镜头中看到了浓厚的中国风,诗情画意,紧接着便是一帮难以教劝的暴民的出现,然后是瘟疫、蒙昧、无所谓的大面积死亡。乡村,大多时候只是艺术的一个背景。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回避乡村这个领域。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纳入世界文化与技术一体化之中(尽管步子有快有慢,但大体上毕竟在纳入着),寻找乡村与现代艺术的相通点已经成为可能。

  陈衍强正在做着的就是对真实乡村的深入,这种深入可能不是成熟的,却是完全真诚与炙热的。

  这种诗写不同于那些滑入概念书写的“底层文学”,即抱着道德或经济上的优势俯瞰乡村,而是完全将自己的心魂嵌入他的故乡。阅读他的诗歌,也就是在阅读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游子,阅读这样的诗歌无疑于在触摸乡村的魂魄、自己的魂魄。

  他当然不可能动用太多的所谓现代因素,诸如“汽车”“割草机”“摇滚”之类的意象。事实上,现代诗发展至今,那实则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趣味。陈衍强的现代性表现在他的乡村诗不停留在哀叹贫困上,甚至不囿于它的愚昧和庸俗,并将一种批判与审视植入了诗歌。批判当然是现代诗的精髓所在,顺便说一下,批判并不一定就是无休无止地表达情感之殇,心境之悲。弗洛斯特将诗歌的本质归结为“天亮”,大致就是指抓住诗写事件的本质,需要诗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象的深刻认识,我们在菲利普•拉金、奥登等现代诗歌大师的作品中能发现这一特征。

  虽然还不够明晰与尖锐,但陈衍强的诗歌在积极探索那种隐蔽的悲哀和笼罩在他头上的那种悲剧。他的诗歌涉及了农村最愚昧的角落。

  在《刘家芬的失踪》中,他这么写——

  她是村里的一朵花

  初中还没有毕业

  就带着梦想上路

  把自己的姓名和老家

  藏在阳光照不到的地址

  以外乡小兰的假身份

  出卖18岁的时光

  《二哥的中秋》:

  今年的中秋没有温暖

  二哥的婆娘

  早就被一个弹花匠

  偷到去年的外省

  二哥的心事

  是酒瓶

  提起来就放不下

  他还涉及了商业社会对农村的冲击。

  《嫂子》:

  她已经被K356次火车

  春运到好多工厂和发廊的

  南方的南方

  《两口子进程》:

  等到天黑得一塌糊涂

  熟悉的电话又会把她拉出去吃烧烤

  直到天亮才连同瞌睡一起还回来

  而她那戴着绿色草帽的男人

  每天都揣着从他身上要来的钱

  把二郎腿翘在茶馆里

  脸红脖子粗地翻金花或斗地主

  诗集如此纷繁、立体地呈现着乡村:拐卖妇女成亲,乡村里爱情的缺失,打工一族的凄惨、尴尬境地,进城夫妻的无着无落,大批妇女卖淫养家……

  除此之外,部分诗篇还呈现了乡村的孤独:我在城市的所谓孤独 / 其实只是诗歌中有病无病的呻吟

  《孤独》:

  在天黑前站在家门口

  望断儿女们出去就没有回来的那条山路

  直到把眼睛望瞎

  才是大山压得胸闷的孤独

  《老家的房子》:

  儿女们都飞到远处觅食

  鸟巢里的父母

  在黑夜一样宽大无边的寂静里

  像一只年迈的老鸹

  陪伴一只年迈的喜鹊

  《我的乡村》有不少诗篇赞颂了农民的勤劳朴实。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几首回乡诗中,诗人流露出对人类家园若干的寻觅之情,我不知这是不是诗人对城市生活有某种批判之意?

  总体说来,《我的乡村》为我们展开了相当真实、开阔、全面的乡村图景,从中能找到太多有关乡村的细节。《我的乡村》在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的确为我们留住了家园最为可贵的记忆。

  而我相信,一种全新的成熟的乡村素材写作(我不愿称那为“乡村写作”)在不远的将来是会出现在某个诗人笔下的,即对“人”最边远也最近切的深入,凸显“人”这个主体,人在这种落后和压抑的生活中的希望与抗争,他们的他(她)的孤独、情欲、渴望、梦想、耻辱、挣扎、反抗、追求,还有他(她)的美丽、善良、平和、从容、智慧、慎思,他们一次又一次试图向不断发展着的、更高级的文明靠近的努力;以及生活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剥夺。我所理解的高级艺术应该是这个样子,无论它来自什么领域。这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的乡村》意义何在

  江 媛

  江媛 新疆喀什人,现居郑州。

  再读陈衍强的诗集《我的乡村》,已经无法用悯农二字来概括感受。

  陈衍强是一个具备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的散打诗人。所谓独特视角是他从不把自己撇开在农民之外,为自己来自乡村而感到自卑。他这种不忘本、懂得感恩的品质,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原生地上最丰沛的精气神,这在当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风之下,难免令人眼目一亮,他用《我的乡村》提醒了许多中国人,无论你现今是高官,还是开洋车的,住洋房的,那些养育并创造了几千年华夏农耕文明的乡村如今还生活在无法想象的贫穷和寒冷之中。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柄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为诗人的白居易曾经当过大官,他虽当过大官,却对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妇感到由衷的同情,他为自己不事农桑,却能获得三百石米的俸禄不仅感到惭愧,而且还提醒自己早晚都无法忘记。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可贵的诗心无论在何种境地,都能清醒地关照,深刻地反思,一个诗人如果无法发现苦难或者对苦难无所感觉,我敢说他写出的诗不是附庸风雅,就是无病呻吟。诗人必先生活在苦难当中,也必先感觉出苦难。下面就让我选出《我的乡村》中那些饱尝苦难和辛酸的句子,看看诗人陈衍强是怎样为他所热爱的乡村痛疼并热恋着。他在《农村现状》中写道“有力气的男人外出找钱去了/才长大的姑娘被劳务输出了/连长得一般的寡妇/也进城给人擦皮鞋了/老得掉牙齿的老家/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掰苞谷/夜晚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这首诗只用了几句白描的手法,就画出了一幅只有老人伴着孩子坚守在贫穷伴随孤独的乡村里艰难度日的生动图画,这首诗以看似简单的11个句子,将诗人的情感推向凄伤的山峰,句句包裹着诗人深沉的爱和无尽的泪水。他在貌似平静的叙述里,使自己在泪光里找到了我们的童年,并达到伤而不哀、真而不矫的语境之美。陈衍强在《疼痛》这首诗里这样写道“即使饥饿和病都睡着了/双脚仍然在梦的门口爬坡上坎/他们在太阳烘烤的天空收割/直到黑夜落在昏花的眼睛里/才伸一下腰杆/他们用比麦粒还多的汗水/浇灌了人民”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他们用比麦粒还多的汗水浇灌了人民,人民给了他们什么?我们的乡村在为谁承受?过去我们的乡村曾经创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如今我们的乡村在给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力的同时却要独自承受亲人离散、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土地日渐贫瘠的后果。这读起来让人心酸,然而诗人写出的乡村生活仍旧是“老家是七个人一张破床/四个睡上半夜/三个睡下半夜”。

  面对这样的乡村生活,诗人不仅没有对乡村产生丝毫的怨怼,反而这样深情地说:“一只飞累的大鸟/山岗背靠四川/坐成废墟和国王/我是自己的国王/左手拉风箱/右手打铁/我的女儿是牛角里盛开的花朵/一条孤独的大河流过天空/该带走的没带走/该留下的没留下/一只受伤的老虎走在纸上/多少年/我都在云朵上的村庄/守着割马草的婆娘”这首诗诗人先是采用白描手法准确捕捉到村庄里最本质、最迷人的意象,然后通过一系列连续意象的表述,形成汹涌的情感波涛,通过一次次对读者身心的冲击,让读者和诗者一同陷入长久的沉默。这种沉默是一种静思亦是一种美到无言的凝结。至此诗人在生活之内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立足点,他说“美得不能再美的滇东北女人/我活在他们中间/无法背叛她们/就像无法拒绝荞麦花的芳香/因为她们中间/最老实也最不听话的一个/是我的初恋情人/"诗人在这里露出了一丝纯真的笑容,此时诗人同土地进行了默契的交流,交流和积累的过程便撞击出诗歌的火花。没有离开土地的陈衍强得以一次次重新回到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更加真实地、更富有情感地关照生他养他的乡村,这种情感的深厚使我从陈衍强的诗中一次次读出了他谦卑的品质,这种品质照耀着乡村,也反思着城市,谦卑和尊严使得母亲一样的乡村,弥漫着温暖的炊烟。

  我的乡村,我们的乡村

  李晓莲

  李晓莲 1984年生于黑龙江,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地是最接近人性的神。

  ——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小说多不胜数,然而专写乡村的诗歌却极为罕见,陈衍强的第二部诗集《我的乡村》就是用诗来抒写他对那片土地,那些父老乡亲的大悲大爱。

  伟大的诗人才有权力对诗歌进行评判,我在此只能表达我对这些诗发自内心的感受。诗,好欤?坏欤?诗评家们自有他们的一套法则。在我看来,那都不是关键。真情的抒写,真实的告白,才是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动人之举!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涌现了难以估量的社会问题。陈衍强在他的诗里就给我们揭示了很多真实的乡村故事。这是比虚构的小说更具现实感,更具深度的叙写,对于那些不懂农村、臆想农村的人无疑有些耸人听闻、难以想象。这些故事在老陈有些戏谑的口吻下,活灵活现的一幕幕上演。这种表面不动声色的轻飘,却使我们一时间胸闷气短!一个有良知的人,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背后,是否该思考那些“在城市的夜幕下剥去薄薄的羞涩,体内清凛凛的甘泉,转眼就流出了深红的血色”的葡萄?(谢宜兴《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还有那些穿着黄色、蓝色制服,钢盔遮掩不住的灰头土脸?……

  城市叮叮当当的热闹,乡村“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掰包谷/夜晚守着三间瓦房/和两声狗叫”(《农村现状》)。乡村,这个字眼无疑就是意味着偏远、贫困、落后、无知,在不懂乡村的人看来,乡村只是需要物质的富足。其实,尤其对那些年迈的父母来说,衣食早已不重要。在其内心里,深藏着他们自己难以说出、无法排解的旷世孤独。“只有空荡得连麻雀都没有踪影的乡村/和乡村那些土地般沉默寡言的老父老母/在天黑前站在家门口/望断儿女们出去就没有回来的那条山路/直到把眼睛望瞎/才是大山压得胸闷的孤独”(陈衍强《孤独》),读到此处,谁能不动容?浮躁的年代,老家、父母早已被追名逐利的人们忘记在山那边,海那边,良心的那边。

  “今天又是清明节/我作为您儿子的儿子/在县城想起子孙满堂的您/连社会主义都没有见过的爷爷/我的心里一片荒芜”(《清明写给我爷爷的一首诗》),“父亲 当我的前额/被岁月修出几条你走过的山路/我将用下半生/在灵魂的家园 在物质的深度/为你疼痛。”(陈衍强《邀寄父亲》)诗人在物质与精神的深度,思考着父辈的生活。父母是他在诗中反复咏叹的,“面对病得只剩下半条命/都不想让我担忧的母亲/我用泪水和愧疚/也无法写出她老实和善良的光辉”。虽然诗人身在县城,但故乡永远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如其诗中所说“被庄稼遮蔽的老家/是一些人南瓜藤一样的牵挂”(《老家》)”说到老家,真的只有从前的炊烟,还在瓦房上,升起童年的记忆。”(陈《回到老家》)

  虽然我们生活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但“我的乡村”,就是我们的乡村!父老乡亲的每一次挣扎都在我们身上引起阵痛!乡村,唤起良知,唤起爱和悲悯。对故乡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根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皈依!

标签: 感恩父母最朴实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