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最高原则 amp;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转载)

语录库 49 0

  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最高原则

  吴蓓 华德福学校

  你听说过华德福教育吗?

  早读书、早识字符合孩子的成长时令吗?

  电视、电脑给孩子带来的是利还是弊?

  小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玩具?

  孩子要自由,还要规矩吗?

  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孩子还有意义吗?

  吴蓓老师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华德福教育的传播者。华德福教育有哪些新观点、新看法,请看记者对吴蓓老师所做的访谈——

  华德福(Waldorf)教育是一种已有80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鲁道夫·斯坦纳在德国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从上世纪70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在中国大陆,德国人卢安克最先在广西农村推行华德福教育,曾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吴蓓、黄晓星、张俐、李泽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实践。

  无论什么教育都应该适于其时

  记 者:现在,年轻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舍得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投资。但是,教育投资不一定是你投多少就回报多少、你投得越多就回报越多那么简单的事——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不注重全面发展的超前教育,不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毁了孩子的童年幸福。华德福教育倡导“万物皆有时”,这对急于早期教育的家长有何启迪?

  吴 蓓:华德福早期教育以自然和大地的韵律,以及生命的周期为核心,在这种教育里,不会有人去干扰孩子的游戏,更不会有家长、老师去给孩子增添额外的负担。华德福教育主张什么事情都应该适于其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3岁时就做3岁时该做的事,4岁时就做4岁时该做的事。

  学龄前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各种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器官——都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孩子这时的健康,会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些中老年人的疾病,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童年所受的伤害,只是到了中老年才以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孩子的身体要长好,就需要充足的运动量。孩子与生俱来的活力是通过运动来表现的,他们本能地就需要不停地跑,不停地动,需要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健康,以活动促发展。

  儿童的学习和成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有坐在家里、教室里,跟着家长、老师读书才是学习,而到外面去玩沙、玩水就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

  然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家长们所谓的读书、识字、算数这样的智力学习,是孩子们到了适当的年龄才需要的;如果提前进行这样的智力学习,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试想,那么活泼灵动的孩子,你却让他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哪怕是学习10分钟的课程,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都是非常难受、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识字、算数是需要大脑理解、思考之后才能进行的学习。

  本来需要用于长身体的能量,却用于大脑的智力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真正需要的、更为重要的学习。所以,孩子的早期学习应该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对于他们,运动、发现、体验比什么都重要。

  此外,超前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孩子损失开放、热情、灵活、想象力、创造力、朝气蓬勃、好奇好问这些做人的素质。如果在童年时代,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长大后弥补起来就会事倍功半,若要重新再培养,那就更难了。所以说,童年是发生奇迹的时候,未来的生活是童年的果实。

  越原始简单的玩具,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 者:华德福教育为什么要提倡家长、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而不主张孩子早早地就学会按电钮?

  吴 蓓:孩子的早期学 了通过感官体验在学习,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模仿在学习。孩子看着爸爸、妈妈做什么,就喜欢照着样子去模仿。特别是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妈妈在厨房择菜,他们也会跑到厨房来择菜;妈妈扫地,他们也会拿把扫帚学着扫地。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模仿父母的行为,虽不再像两三岁的孩子那样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他们会把他们看到的事情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在家里,家长需多给孩子一些这样的可学习仿效的机会,孩子看得见,才会学着去模仿。如果家长都是在超市把速冻饺子买回家,往开水锅里一倒就完事了,孩子看不见和面、拌馅、包饺子的过程,就缺少了可模仿的原型。

  过去,我们都是用手洗衣服,孩子能看见妈妈怎么抹肥皂,怎么搓衣服,怎么清淘衣服;现在,我们把所有的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插上电源,摁一下摁钮就完事了。国外华德福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课,说国外的孩子按摁钮的机会太多,摁钮一按,机子就转起来了,一些孩子因此都患上了肌肉萎缩、各器官发育不良的毛病。

  让孩子看到日常生活的过程,看到每件事是怎么做的,甚至看到家长做木工活、水暖活、种植活,不仅会给孩子提供模仿游戏的榜样,还会让孩子明白每件事是怎么做的,一步一步是怎么发展、完成的。如果什么事情都是一摁摁钮就完事,就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认知空白。

  记 者:为什么华德福教育要倡导孩子玩天然玩具、自己动手做的玩具,而不主张孩子玩电动玩具、塑料玩具?

  吴 蓓:孩子的玩具最好是由纯天然材料做成的,树枝、圆木、树皮、树叶、果实、贝壳、泥沙可做玩具,碎布、棉花、麻线、纸盒也可做成玩具。越原始、越简单的玩具,越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一截圆木,时而可做一张桌子,时而可做一面鼓,时而可做方向盘,时而可做车轱辘……根据游戏的需要,孩子时刻都可变换手中玩具的名称和用途。

  孩子在沙里、泥里的挖掘更是典型的发挥想象力的活动:既挖了坑,修了渠道,垒了城堡,又锻炼了手工技能。孩子玩的游戏越多,想象力越丰富,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想办法解决,在遇到挑战时,能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如果你观察孩子捏黏土的情形,你会发现它有一种镇静的效果:孩子注意力集中,呼吸深沉、舒缓,捏出的东西充满想象力。而买的橡皮泥掺杂了油,释放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手摸上去也太黏,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就地取材,用泥土、面团就可以捏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和器具,这用天然材料就能做的玩具会使孩子的身体更健康,行为更环保,何乐而不为呢?

  大街上的芭比娃娃,眼睛那么大,睫毛那么长,似乎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娃娃,但华德福教育却认为,那样标准的、没有表情变化的娃娃,不能给孩子留下任何可想象的余地,不能算做真正的艺术品。孩子的大脑若局限在这样的思维模式里,会影响孩子对美的理解和塑造。

  华德福教育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娃娃,甚至鼓励家长、老师做些“未完成的”娃娃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比如,做一个没有五官表情的布娃娃,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会赋予布娃娃一个喜笑颜开的表情;孩子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又可以赋予布娃娃一个痛苦难受的表情。这样的布娃娃能跟孩子交流,能随着孩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流水线生产的千篇一律的芭比娃娃,任何时候都是那个模样,不能给孩子任何的启迪。其他流水线生产的塑料玩具也一样,没有可塑性,不能激发孩子去想象,不能让孩子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娃娃身上去,这就阻碍了孩子的想象力。

  电动玩具集声光电于一体,一摁摁钮就跑起来、打起来、动起来了,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很刺激,但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利。电动玩具都是别人给你设计好了的,你只需要按照别人的操作规程按电钮就行了。

  孩子被动地生活在别人的设计、构造里,不用自己动脑动手就能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会使孩子的脑功能一步一步走向退化。能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是那些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建造的玩具。

  录音机里的歌比妈妈唱的好,但还是要听妈妈唱的

  记 者:华德福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视家长、老师的榜样作用?

  吴 蓓:孩子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我们的形象会帮助(或阻碍)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孩子不仅会模仿家长做事,还会模仿家长说话。孩子之所以会说话就是模仿家长说话的结果。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家长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不仅是你做什么、说什么对孩子有影响,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即使你没有说出来,你的心态、你的情绪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比成人敏感得多,大人的一点点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变化。

  所以,华德福教育要求老师进教室前,要像脱掉一层外衣一样把自己不好的情绪留在教室外面,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班集体,传染给心灵纯洁的孩子。华德福教育强调,教师要做一个心地纯洁的人,在孩子面前不能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孩子生活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为健康愉快的人。

  为使孩子学会交往,父母最好当着孩子的面,使用自然的语言、正确的词汇、句子进行交谈,并给予孩子参与交谈的机会。面对面的交谈能使孩子辨出声音的细微差别,听出“弦外之音”。因为,直接交谈是双向的、非常微妙的,不仅包括眼神、话语的停顿、语气的变化,还包括姿势、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人的很多信息都不是通过说话的内容,而是通过话外之音来表达的,所以,家长需多给孩子提供直接交谈的机会,而不应该让孩子跟着录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学。

  记 者:华德福教育为什么不主张学龄前的儿童听录音、看电视,而主张妈妈给孩子唱歌、讲故事?

  吴 蓓:华德福教育希望妈妈给孩子唱歌,而不提倡孩子听录音机里的歌。即使录音机里的歌比妈妈唱的好听百倍,也要听妈妈唱的。因为,录音机里的歌、光盘里的歌,是通过机器发出的,机器对孩子不带感情,而妈妈的歌对孩子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孩子能通过歌声体会母爱。即使妈妈的歌再不好听,只要是妈妈唱的,孩子都是乐于听的。

  “电视是感觉剥夺器”。不断地看电视,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发育,对幼小的孩子尤其如此。电视干扰、取代了重要的口语、非语言和情绪的交流。不要给小孩子看电视,哪怕是动画片也不要给孩子看。动画片——无论是声音、图像,还是颜色、画面——都制造得非常炫耀、刺激。儿童是慢慢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强烈的灯光、色彩、声音会给孩子强烈的刺激,会引起孩子的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躁动不安。追溯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大都是习惯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的孩子。等发现孩子的这些问题再去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晚了:孩子的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可就麻烦了。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由老师或家长给孩子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是由小朋友看动画片《 白雪公主 》。

  两组孩子看完、听完白雪公主的故事后,要画白雪公主。看动画片这组孩子画的白雪公主都是他们看的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的白雪公主,而听故事这组孩子,画的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并且,每个孩子画的白雪公主都各不相同。再隔一段时间,让他们再画白雪公主。看动画片的孩子,画的还是过去的卡通形象的白雪公主,而听故事的孩子,对白雪公主的形象又消化吸收了一些,画出的白雪公主与前面画的又有所不同。

  电视“冻结”了孩子产生自己的“图画”的能力,他只能从电视节目中去摘取他所需要的形象,所以就成了懒于思考、探索的被动接收者。

  听故事给孩子的想象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之一。如果先入为主地从外界接受了一个固定的形象,那么孩子心中就永远是那个形象,没有任何可发挥的余地了。特别是动画片里那些卡通人物,是把真实的东西扭曲变形了给人看,这种不自然、不真实的形象,对孩子的心灵没有任何的启迪作用。卡通人物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他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孩子小的时候,直接接触那些真实的风景、人物,比学别人的什么都强。

  不让幼儿园的孩子看电视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接触战争、车祸、暴力、凶杀这些事情。那么早就把现实中不美的、残缺的、苦难的东西全盘呈现给他们,他们的心灵会承受不了,会觉得活着没意义。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纯洁,世界在他们眼里是那么美好,就让他们生活在童话王国里,健康地生活,幸福地成长吧。等他们的身体强壮了,心灵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再让他们去面对这复杂多变、充满苦难艰辛的世界,就不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打击了。

标签: 一晃孩子长大了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